驱雷掣电,达地知根!
——记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发布日期:2022-06-15 供稿:党委宣传部 崔雨涵 摄影:团队提供
编辑:吴楠 审核:蔺伟、崔嵬 阅读次数:【编者按】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专题报道,全面展现学校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生动讲好北理工人的奋斗故事,广泛凝聚学校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团队教师与学生合影
“每天上午8:00至12:00、下午2:00至6:00、晚上8:00至10:30,毛老师雷打不动,总会准时坐在办公桌前,就连元旦和大年初一都不例外,而这一坚持就是一辈子。”谈起团队领头人、恩师毛二可院士的言传身教,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体制雷达与实时处理教师团队龙腾教授感受颇深。
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新体制雷达与实时处理教师团队,前身是创建于1964年的原北京工业学院(现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雷达技术研究室,团队长期从事新体制雷达与实时处理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专注于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服务社会发展,曾获得“全国先进科研集体”“国家重大需求领域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荣誉称号。2022年,团队获评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硕果累累的背后,是一代代北理工“雷达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几十年如一日的矢志奉献。
“国家的需求就是我们搞研究的动力”
新体制雷达与实时处理教师团队带头人毛二可院士
“国家的需求,就是我们搞研究的动力。”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毛二可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成为了数代团队师生们共同的价值追求。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决定在高校设立雷达专业。作为华北大学工学院(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前身)的一名青年学生,18岁的毛二可由此进入了雷达领域,开始了七十余载的深耕。1967年,在一次报告会上,毛二可敏锐意识到前苏联在横向滤波器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对中国雷达研究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回到学校后,他立即着手开始研究,开启了雷达动目标处理的全新研究方向。这一干就是十几年,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再实验。1977年,研究终于取得成功,大大加强了我国在某领域的探测能力。此后,毛二可带领团队师生们投身科学报国的步伐没有停歇,他们不断深入、持续创新,相关研究成果荣获1987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毛二可指导学生进行雷达系统学习
用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让技术成果在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做贡献,这是毛二可带领团队在数十载科研道路上始终坚持不辍的方向。上世纪80年代,当数字电路开始迅猛发展后,毛二可带领北理工雷达技术研究室又抓住技术上的新机遇,主动拥抱数字技术,推动中国雷达信号处理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
“如果说相机是光学卫星的眼睛,那么我们研发的卫星实时处理系统就要成为中国卫星的‘最强大脑’。”作为团队新一代的技术骨干,雷达技术研究所青年教师陈亮仍然传承着团队光荣的报国传统。2013年下半年,携带我国首个星上实时处理系统的遥感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卫星图像采集实现了从“小时级”向“分钟级”的跨越,而这背后是团队师生们的“十年磨一剑”。
陈亮指导博士生调试实验设备
“不抱怨,加油干”成为了刻在陈亮心中的六字箴言。作为北理工的“雷达人”,面对困难,陈亮的回答是“遇到问题,我们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为了精简算法,陈亮带领师生不仅对着10万行代码反复进行测算和优化,还要优化硬件结构,甚至自己研制芯片,只为让卫星拥有“最强大脑”,却又消耗“最低能量”。目前,团队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我国防灾减灾等领域卫星上的标准配置。
“为祖国把好空中国门!”2020年7月,大批黄脊竹蝗由老挝途经云南迁飞入境。由雷达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团队青年教师胡程牵头研制的新一代轻量化探虫雷达,在虫群入境时就准确获取了数量、密度等相关信息,提前发出预警,实现了超前预防。这种高分辨全极化探虫雷达不仅能测出千米高空中单只昆虫的体长、体重、头部朝向和振翅幅度等参数,还能分辨单只昆虫类别。
胡程与学生在云南开展实验研究
“迁飞昆虫的体积很小,飞行能力也有限,因而它们迁飞时有自己的专属通道,这些通道大多分布在人烟稀少,相对荒凉的区域。”为了追寻“虫迹”,团队成员们从内蒙大草原到渤海之滨,再到云南澜沧,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昆虫大多喜湿喜热,且具有趋光性,因此在四十度的高温下或凌晨,面对几十万只昆虫,成为了团队的家常便饭。
“只有把国家需求当成自己的需求,才能不为虚名而创新!”几十年来,北理工“雷达人”把不懈奋斗书写在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中、书写在浩瀚星辰间!
立德树人的使命,代代相传
龙腾在实验室指导课题组学生
“毛老师的引领在我人生成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言传身教,让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至今,龙腾始终铭记恩师毛二可的教诲。学术方向、科研规律、对社会的认知、扎实的学风和正确的道路,这“五件宝”让他终身受用。
“一个人做事靠能力,少数人做事靠制度,多数人做事靠文化。”在龙腾看来,团队今天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毛二可先生开创的团队文化,即不逐名利、不慕虚荣,国家需求在前,个人得失在后。在这样的团队中,如何让青年人才成长成材?龙腾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勤奋、逻辑思维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从今天起,你就是雷达所的一名老师了,希望你要有刻苦的钻研精神,要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努力把事情做好。”团队青年教师丁泽刚至今仍然记得留校入职的第一天,导师龙腾对他提出的两点要求。2002年,正在北理工读大三的丁泽刚在一次院系专业宣讲中,聆听了龙腾对雷达专业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对团队家国情怀的阐释,萌生了将研究雷达作为自己事业追求的想法。
丁泽刚和学生在一起
“我们专业的本科生,当时一毕业就能拿到8000元的月薪。”临近毕业时,看到同学们找到的高薪工作,丁泽刚也陷入了犹豫。在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导师龙腾的关心关怀,坚定了丁泽刚投身科学报国的信心。“龙老师非常细致,在他的支持下,我坚定了为国家雷达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此后,丁泽刚留在学校继续读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身份转换的丁泽刚,带着自己在团队成长的收获,成为新一代立德树人的践行者。
“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雷达其实并不复杂,既让学生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在雷达系统导论实践课上,丁泽刚会带着学生们到操场上搭滑轨,演示雷达工作原理。雷达专业的教学授课周期长、知识量大、工程化程度高,为了提升教学效果,丁泽刚开创性地将实验教学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将课堂搬到了实际操作环境中。
杨小鹏为学生讲授专业课程
“杨老师的课评分高、热度高、板书含量高!”在学生中,团队教师杨小鹏的课被誉为“三高”课程,每次实际上课人数都是限选人数的两倍。不仅如此,杨小鹏上课还有一手“绝活”——手推克拉美罗下界公式。每一年,杨小鹏都要手写4面黑板,带着学生手推公式。在杨小鹏看来,让学生们透彻掌握专业背后的数学原理,有助于打好坚实基础,有利于未来的科学研究。
在杨小鹏驾轻就熟的教学背后,激励他的是团队立德树人的精神传承。初上讲台,为了讲好课,杨小鹏从头到尾把课程学习了四遍。有时候为了3个小时的课程,他要准备两天,晚上经常备课到被锁在办公室里。精益求精的准备,换来的是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讲解和学生的高度认可。“我的目标就是让上过我课的学生,能将知识和学习方法充分理解与掌握,进而对未来的学习工作有所帮助。”
时光流转,岁月如梭。先生教学生,学生成长为先生,立德树人的使命代代相传。
“让高校智慧,服务民生”
“安全是民航的生命线!哪怕是跑道上一块小小的石子或螺帽,都有可能成为危害飞机安全的重大隐患。”每每谈到机场跑道异物检测系统的设计初衷,团队教师李阳的表情总是严肃而凝重。在民航安全领域,跑道异物检测是一件繁琐而重要的工作,用雷达替代人工检测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应用的机场跑道异物检测系统
“机场跑道是净空区,为了保证飞机起降安全,任何装置都必须保持在30cm左右高度,地面对雷达波的反射也会造成强烈的干扰,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攻克的难题。”要缩小雷达装置的体积、增强信号辨别能力,李阳和团队师生们面对的挑战着实不小。
“这不仅仅是个学校里的科研任务,更是一份关乎民生的社会责任。”带着一份北理工人的使命感,李阳和师生们推动产品迅速迭代,不断缩小装置体积,不断进行算法优化,终于拿出了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地实现创新成果转化,满足市场化需要,团队还建立了“理工雷科”学科性公司,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了“产学研”一条龙,将先进技术应用到产品中。目前,团队开发的边坡形变监测雷达、机场鸟情探测雷达、交通预警雷达等多款新型雷达都已得到广泛应用。“象牙塔”中的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对社会的贡献。
理工雷科开发的边坡形变监测雷达
“王岩老师把雷达讲的生动有趣,不仅让我学习了知识、开拓了视野,更让我对未来发展有了新的思考。”这是北京市八一中学高一学生听了团队教师王岩《智能多源感知》选修课后的感受。此后,多位高中生与王岩建立了长期联系,表达了把北理工作为求学目标,投身雷达研究的愿望。
近年来,团队响应“高中-高校”贯通式人才培养的号召,分别同北京市八一中学和天津市南开中学共建了智能多源感知实验室和人工智能与感知创新实验室。通过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帮助青少年学生培养创新素养,把为国奋斗的理想信念根植于“未来科学家”们的心中。
王岩为中学生讲授选修课
贵州的“天眼”望远镜模型、使用手势控制的自动寻迹避障小车……在王岩精心设计的课程上,最简洁的语言、最精炼的知识、最精致的模型、最丰富的实验,让学生们听的兴致盎然。“我们团队计划把这个课程打磨成面向全国高中生的品牌,我们有信心做好。”王岩对未来充满憧憬。
“国家、团队、拼搏、创新”,朴实而有力的8个字,经过岁月的磨砺,愈发熠熠生辉。
驱雷掣电,矢志强国,达地知根,立德树人。北理工“雷达团队”和“雷达人”的故事还在延续,在天际间的电波,永不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