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林:心底无私天地宽,深耕“经管”谱华章
发布日期:2021-11-28 供稿:党委宣传部 刘晓俏 摄影:郭广泽、部分来源于本人
编辑:吴楠 审核:蔺伟、颜志军 阅读次数:【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专题报道,全面展现学校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生动讲好北理工人的奋斗故事,广泛凝聚学校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2021年9月10日,在北理工“师缘·北理”庆祝教师节暨教师表彰大会上,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李金林心中满是激动与喜悦,当他从校长张军手里接过“三全育人”标兵奖牌时,台下掌声热烈。
从青春到暮年,从青丝到华发,从学院最年轻的教师变成院龄最长的老师,在李金林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印刻着“北理经管”的深深烙印。他是北理工管理与经济学院建设与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在担任学院领导的20余年时间里,他锐意进取、奋进拼搏,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带领学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955年,李金林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家庭。高中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到北京郊区良乡于管营村插队。1977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考入北京工业学院(今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基础部应用数学专业。1982年,毕业留校,成为管理工程系(今管理与经济学院)的一名教师。1993年,担任管理学院副院长,开始走上领导岗位,1996年至2016年先后担任管理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等职务。
四十年来,李金林为管理学科、管理学院的发展倾尽心血,与学院共同成长发展,带领全院师生共同将管理学院打造成了北理工一朵瑰丽之花。
“管理学科要成为学校发展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一间普通而略显拥挤的办公室里,竖立着一块黑板,三张小桌子拼成一张会议桌,四位教师围坐在会议桌前热烈地讨论问题,一位青年教师正在黑板上写板书“运筹学教学大纲……”,在《经管征程——管理与经济学院学科专业史》一书中,这张老照片展示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学院教师工作的场景,书写板书的青年教师正是李金林。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成立于1980年的管理工程系更名为管理学院。当时,管理学院只有工业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工业外贸三个专业,工商管理硕士(MBA)招生工作刚刚开启,教师队伍只有四十多人,正处于“由小到大”发展壮大的起步阶段。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李金林进入了学院领导班子。
“管理学院应该办成什么样?”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李金林这一届班子手里时,他们在摸索和实践中不断回答这一时代命题。在李金林看来,管理学院在学校由单一工科向多学科的历史性转变中应运而生,是学校“五个历史性”转变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管理学科必须要担负起应有的使命,成为学校发展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管理学院要发展壮大,首先要解决办学资源紧缺的瓶颈问题。作为院系的主要负责人,李金林始终把争取发展资源作为办学的头等大事。1999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管理学院搬迁至当年新落成的中心教学楼,发展条件有了极大改善。此后,随着学院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中心、7号楼、研究生楼都曾为学院解决过燃眉之急,为师生学习工作提供空间。2009年,管理学院搬迁至主楼,办学条件得到飞跃性提升。
人才是学院发展、学科建设的第一动力。“李院长对于学院师资队伍建设非常重视,在引进人才上,他不遗余力,没有一点私心。”时任管理学院副院长的纪新华回忆道。
李金林认为,一流人才一方面要靠自己培养,一方面还要花大力气引进。不论是参加评审会还是学术交流会,李金林抓住一切机会发掘人才、汇聚人才。2001年,李金林去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项目评审会,朱东华、刘云两位青年教师出色的表现吸引了他的目光。综合考虑两位老师的学术背景以及学院、学科发展需要,他回到学校后立即召开院务会研究,不遗余力启动两位青年人才的引进工作。
解决办公场所、解决子女入学困难……正是在李金林的努力和感召下,朱东华、刘云、崔利荣等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加入北理工管理学院的大家庭,有效提升了学科实力,拓展了学科方向,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管理学院引进的人才,人品正、水平高、贡献大。”当时,学校的人事部门对于管理学院人才引进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MBA、EMBA办学为社会、企业培养了大量的管理人才,极大提升了学院的声望以及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1994年,管理学院开始了MBA办学,李金林始终高度重视MBA工作,至今仍承担着MBA的教学工作。2002年,在李金林的大力推动下,作为国家首批具有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专业学位授予权的30所院校之一,管理学院开始了EMBA办学,办学面向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经过20多年的建设,永利官网的MBA等专业学位教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在多项社会评选中获奖,一批课程和教材被评为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
经过几任领导班子和全院师生的努力,如今的管理与经济学院不仅拥有8个系,5个本科专业,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还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科研成果突出,建设了多个高水平科研中心、教学中心、实验室和创新基地,更通过了国际AACSB认证、AMBA认证、EQUIS认证,办学水平获得国际认可。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定要心底无私天地宽”
人心齐泰山移。作为学院的掌舵人,李金林深知,学院的发展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多年来,李金林总是从自身做起,带领大家共同建设团结奋斗、积极和谐的学院文化氛围。
1996年夏天,管理学院承办了中美国际工商管理研讨班,四位来自美国的教授为大型国企的高层管理人员授课。当时学院的国际化程度并不高,对于规模大、周期长的外事接待也没有太多经验。承办中美国际工商管理研讨班,对于学院来讲,无疑是一次重要考验。
“老师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战斗力、凝聚力得到了充分激发。学院为每位教授安排了一名翻译,保证交流畅通,为企业管理人员翻译复印原版英文教材,确保学习无障碍。我们还与美方教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面对挑战,李金林充分发挥全院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短时间内高标准完成了接待任务。此后,学院又承办了第二届中美国际工商管理研讨班,中美双方还组织了两届学生夏令营。
“老师们干事创业不计较个人得失,遇事能够拧成一股劲儿,同舟共济,奋力拼搏。每个人都坚持上好每一堂课,关心每一个同学的成长,做好每一个科研项目,接待好每一个来访的合作伙伴,这就是管理学院的一种精神。”在李金林的带领下,管理学院始终保持着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作为一名学院负责人,要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如果我们不爱这个集体,那么其他老师也不会爱这个集体。”多年来,管理学院党委曾获评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学院工会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模范教职工小家、全国模范教职工小家。这与多年来李金林扎实的工作密不可分。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定要心底无私天地宽,不能有私心杂念,不能跟老师争荣誉,争利益。”善于团结带领大家争取荣誉成绩的李金林,自己对名利反而看得很淡,他始终认为,“要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要让全体教师能够特别愿意在管理学院工作,这就够了。”
“领导班子是学院发展的火车头,学院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与班子的建设有着直接关系。”1985年,张晓甦毕业后来到管理学院任教,与李金林一起工作了近40年,经历了学院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尽管现在李老师不再担任学院领导了,但这种传统很好的传承了下来。在这工作,你会觉得有奔头,特别想干事。”
作为学院的主要领导,李金林非常重视学院领导班子建设,他认为,一个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具有较高领导水平的领导集体是学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书记、院长一定要搞好党政配合,做好沟通。比如,召开民主生活会,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沟通方式。”
李金林热爱管理学院这个大集体,关心着集体中的每个人。2011年,由于工作压力大,纪新华得了肾炎。“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天刚住进医院,李书记和爱人洪老师就来看我了。后来没过两天,班子成员全都去看我了。”纪新华说。多年来,不论是教师生病、生活有困难,李金林都会第一时间送去温暖和问候。
他“爱老敬老”,每年春节、重阳等重要节点,都会去慰问离退休教职工,关心他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他“春风化雨”,句句话语暖心又励志,犹如涓涓暖流,沁润人心。“他像一位长者,话语睿智、深邃,给人思想上的引导,让人感觉很踏实。”管理学院教师张毅回忆道。“他从来没有领导架子,在走廊里、实验室里见到他,我们总是会亲切的聊上几句”。在学院工作多年的张晓甦、郝建华、高慧颖都有着同样的感受。
在管理学院担任院长、党委书记等职务近20年,李金林淡泊名利,担当作为,凝心聚力,带领全院师生为学院、学科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而不懈奋斗。
“从学生成长角度出发,切实为学生着想”
虽然走上领导岗位多年,但是李金林始终没有忘记教书育人使命。多年的育人实践中,他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从学生成长角度出发,切实为学生着想。
“当时我把工作都辞掉了,一心想要上博士。当了解到我当时迫切的心情以及没有任何退路的孤注一掷,李老师不仅招收了我,还为我争取到了公费生的名额。”2005年,马宝龙报考了北理工管理学院的博士。回忆当年入学的情景,他依然感怀。
2008年,身在美国访学的马宝龙即将完成学业,面临毕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未来何去何从,马宝龙心里一直在盘算着、思考着,却又不知如何和导师李金林提起。而此时,李金林早已为学生马宝龙规划了未来。“李老师主动给我打电话,帮我规划毕业的事情,我当时特别感动。”师道传承,如今,马宝龙也已成为管理学院的一名优秀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李金林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深深影响着他,也成为了他教书育人的执着追求。作为研究生导师,李金林始终从学生成长发展角度去思考和设计学生的培养路径和方法。他提倡学生在研究生期间要深度参与项目研究的各个环节,为学生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科研工作中,一定要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绝不能急功近利。” 李金林始终强调学生做学术要耐得住寂寞、要练就真本领,要瞄准前沿,积极破解科研难题。他指导的学生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和重要期刊发表多篇文章,也获得了北理工优秀博士论文、优秀硕士论文,北京市科协优秀论文一等奖等荣誉。
做科研一定要“顶天立地”,不仅要发高水平文章,同时也要聚焦人民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要有团队精神,要有合作意识,要在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中不断提高……这些都是李金林一直着力为学生打造的科研品质。在他的影响下,一批批学生深耕管理领域,奋斗不辍,建功立业。
“在学术上,李老师充分运用系统观来指导我们精进学业;在生活上,李老师和爱人洪老师给了我们父母般的关心和爱护。无论学习困惑还是生活困难,他都会及时给与我们帮助和指导。他对学生的关爱细致入微而又深厚宽广。”师恩难忘,虽然毕业多年,管理学院冉伦教授等众多学生回忆当年求学岁月,都心怀感恩。相处多年,李金林和冉伦的师生情谊早已变成了深厚的友情、温暖的亲情。
“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要切实从学生的成长出发,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将学校的红色基因传承好。” 李金林心中始终装着学生、想着学生,对待学生宽严相济,坚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李金林指导过的百余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其中很多学生已成为党政部门、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每次出差,李金林都会到当地和自己的学生见见面,聊聊工作,对酌品茗,畅叙佳话。几句问候、几许关怀,既体现了浓浓的师生情谊,也展现了老师对学生的深深关怀。
多年来,李金林曾获省部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师,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师德先进个人、“延河”教师发展奖励基金、“三全育人”标兵等。1982年至今,一直承担着《运筹学》《管理统计学》的教学工作,主编的教材《管理统计学》和《管理统计学应用与实践》入选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收益管理、风险管理、医疗健康等领域颇有建树,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省部级学术带头人等多项荣誉。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第13届、14届专家评审组成员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发展历程中,有很多像李金林一样的老师,他们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潜心育人,砥砺奉献,他们怀着对北理工深沉的热爱和满腔的赤诚,在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