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一流,“顶天立地”,谱写时代华章


——北理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发展纪实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专题报道,全面展现学校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生动讲好北理工人的奋斗故事,广泛凝聚学校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1.jpg

“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称材料学科)成功入选。进入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反映了材料学科近年来高质量发展的卓越成效,也标志着学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回首近70年的建设发展历程,北理工材料学科始终以昂扬之姿,砥砺奋进,弦歌不辍,既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又致力立足世界材料科技前沿,书写出矢志一流的时代华章。

北理工材料学科创建于1952年,自1955年开始培养研究生,是学校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和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也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等历批次重点建设学科。2016年,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学科,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多年来,北理工材料学科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为目标,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突破了系列“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产生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材料科学领域的领军领导人才,走出了一条“顶天立地”的学科发展之路。

顶天立地,科技创新勇当先锋

2.jpg

“做中国自己的炸药,做世界最棒的炸药”,这是材料学科教授、材料学院院长庞思平团队夙兴夜寐的愿望和使命。多年来,庞思平带领团队在老一辈北理工人的研究基础上,奋斗不辍,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创新生产工艺,推动了行业产品的升级换代,相关科研成果获得了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心怀国之大者,始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这既是我们团队不变的科研情怀,也是北理工材料人矢志强国的责任担当。”庞思平说道。

材料学科自创建以来,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围绕国家战略、重大工程开展科研攻关,全面服务于海、陆、空、天、电各领域的关键材料需求,有力支撑了产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复合发展。五年来,学科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参与)、二等奖1项;牵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参与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项,获省部级奖励和学会奖励10余项。科研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持续推动材料行业技术更新,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自主创新成果、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居国际第一梯队。

8.png

“他,怀揣科技报国的伟大理想,为民族发展支撑起绿色能源的笔直脊梁;他,坚持孜孜以求的创新理念,为时代进步书写上下求索的动人篇章。……”2021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学科教授吴锋荣获“2021储能杰出贡献奖”,饱含深情的颁奖词正是对他钟情科研事业、报效祖国的真实写照。

作为北理工材料学科的领军专家,吴锋是我国锂离子电池研究最早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工信部电动汽车发展规划专家。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发明了高性能电极材料、高强度陶瓷复合隔膜、具有阻燃性和电化学兼容性的功能电解质,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安全性和温度适应性,率先提出电池系统安全阈值边界的概念,开发出安全识别与控制技术,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绿色能源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路线,为国家锂离子电池抢占国际高端产品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持。

3.jpg

在深耕国家重点领域的同时,材料学科还积极统筹谋划科研发展新路径,拓展民用领域,建设了冲击环境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火安全材料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7个省部级平台,扎实推进新能源、环境工程、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新材料研究,不断推动产业升级。

近年来,材料学科还积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依托现有特色学科方向,谋划布局了生物医用材料、材料信息学、智能材料与结构3个交叉学科方向,探索新学科前沿、新科技领域和新创新形态。

“每天生产材料500吨,1吨材料可满足25万个口罩生产使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市场对高质量防护口罩及医用阻燃防护材料需求爆发性增长。材料学科快速响应,与校友企业“金发科技”联合成立攻关组,在短短10天时间里,制定了口罩熔喷布阻燃聚丙烯专用料的生产规范和快速检验标准,建立了完整的生产线。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以深厚的科研积累,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科技支撑。

高质量防护口罩材料的生产,只是材料学科推进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科与中国原子能院、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建立了“一条龙”成果转化机制,产品创新发展和技术成熟应用动态滚动迭代,所研制的钨单晶材料、量子点显示材料等均实现成果转化和应用,获得了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等。

党建领航,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4.jpg

“材料人与生俱来就有着‘矢志报国、勇于担当’的精神密码,多年来,我们不断丰富党建工作内涵,以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为抓手,不断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材料学院党委书记金海波介绍。近年来,材料学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服务基层建设,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国际上率先解决传统阻燃剂效率低、易吸潮等问题,填补了市场空白。成绩的取得,并非一朝一夕。合成、加工、测试,简单的过程,我们可能要重复成千上万遍,有时候为了保证研究进度,我们干脆就24小时轮流盯在实验室。”创新成果的产生绝非易事,作为2018年新入职教师,潘也唐感慨道。在学科浓厚的创新氛围影响下,他立本求新,2020年11月,指导的“水火有腈”团队获得了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一流的学科,就要培养一流的人才。材料学科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大项目、大团队为牵引,引导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激发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2016年以来,获得国家级竞赛奖31项、省部级竞赛奖近40项。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三金一铜,实现了奖项级别和数量的双突破。

5.jpg

“从传统中药广藿香和天然植物茶油树中提取的精油具备抗菌的功效!”市场上一般的止血产品不具备抗菌性能,而高端止血产品则受国外巨头垄断。随着藿香提取物的发现,这个一直萦绕在“藿然而愈”大学生社会实践团成员脑子里的问题,终于找到了答案。自2014年成立以来,实践团百余名学子分赴广东省和京津冀多个地区,行程1万余公里,走访了30余家医用材料研究与应用企业,研发出3款系列化抗菌止血新产品,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1篇,真正用知识服务了一方百姓。2019年,“藿然而愈”实践团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2个双创实践基地、22个校外实践基地、80余名教师双创指导教师”。为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材料学科打造集约型开放共享科教融合平台,资源向大学生实验课程、创新创业开放。成立专项工作委员会,将双创工作纳入学院教师绩效考核,制定研究生招生指标激励政策,设立专项奖学金,每年奖励近百名双创人才,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工作高质量发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现全覆盖,形成了多个工作品牌和优秀团队,多次荣获“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功能型党支部成立后,我们在校外也能经常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交流、专题培训等,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很鲜活,接地气。”先锋功能型党支部成员王玮哲说道。2020年12月,11名长期在甘肃省白银市承担科研、实验任务的学生党员组建成立“先锋功能型党支部”。

9.jpg

近年来,材料学科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在学生社区、社团组织、科研管理团队中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同频共振”,党团建设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互促互进,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打造了创新创业“一线”战斗堡垒。目前,已成立“互联网+”双创团队临时党支部、功能高分子创新型团支部等新型基层党团组织。

“三引领、三融入、三提升”已经成为材料学科党建工作创新模式,通过引领学科办学方向、发展规划、文化建设,将党建工作融入学科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资源配置,实施党员素质提升工程、党员意识提升工程、组织能力提升工程,丰富党建工作内涵,筑牢学院事业发展提质增效的思想根基。五年来,材料学科学生群体先后7次获北京市优秀团支部、先进班集体等称号,80余人次获北京市十佳团员等省部级思政类荣誉,教师群体荣获“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教师党支部荣获“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

开放多元,国际交流百花竞放

6_副本_副本.jpg

2017年12月,国际纳米材料科技权威杂志《Nature·Nano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非磁性掺杂纳米晶的光诱导磁性”研究成果;2020年,Cell旗舰杂志《Chem》发表了制备双异价离子掺杂半导体纳米晶/量子点的研究进展……这一系列成果都来自于材料学科教授张加涛和他的国际合作伙伴。

从一次国际会议的深度交流,到多年的跨国合作,再到一系列成果的产生,材料学科在国际化建设方面成绩频出,成为了学校一流学科国际化建设推广的典型范例。

近年来,材料学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立足新能源材料、光电半导体材料等领域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国际交流活动。坚持“走出去”,学科与美国、德国、以色列等10余个国家的30余所世界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联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际访学项目,覆盖率达到30%;坚持“引进来”,近五年学科引进海外人才20余名,开设全英文课程9门,与奥克兰大学、都灵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

2020年,材料学科钟海政教授受邀担任日本IDW显示会议MEET分会组委会委员,王博教授、陈棋教授应邀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并作报告……近年来,材料人和材料学科“阔步”走向国际学术舞台,引领国际学术话语。2016年至今,材料学科举办全球性学术会议10余次,与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全球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前列的多所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和人才联合培养项目。

10.jpg

“语言问题,其实对科研成果的取得影响并不大。对于留学生来说,选好方向,耐下心来,踏实努力,就一定能出成果。” 作为学校指导外国博士留学生数量最多的导师,材料学科教授曹传宝始终坚持高标准要求和细致耐心指导相结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多年来,累计培养国际留学生40余名,留学生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2014届博士毕业生Faheem Khurshied Butt获巴基斯坦物理学奖,2015届博士毕业生Muhammad Tahir获巴基斯坦阿卜杜勒·萨拉姆奖。

坚持海纳百川、优化结构、规范管理、博学博爱、高质量培养,材料学科充分发掘留学生潜能,满足留学生成长需求,培养了一批适应现代国际社会需要的知华友华人才,探索形成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留学生培养之路。每年培养巴基斯坦、韩国等留学生10余名,其中,博士生在读期间人均发表SCI论文2篇。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材料学科也在逐步扩大“一带一路”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数量,2018年以来,已培养留学生30余名。

多元交流互动、成果普惠共享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材料学科注重国际交流合作的内涵发展、质量提高和品牌建设,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


悠悠七十载,春华秋实。回首来时路,一代又一代材料人孜孜以求、砥砺奋进,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书写了时代荣光。展望未来,材料人将以更加昂扬向上的姿态,勇立潮头,挺进科技前沿,向着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