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发展巡礼

【人才培养篇】科技创新让青春闪耀——北理工本科生科技创新工作纪实

供稿: 教务处 党委宣传部    摄影: 教务处 竞赛参赛队员    编辑: 教务处 杨亚楠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31日
 
  2014年10月18日至19日,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顶级赛事----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在古城名校----西安交通大学隆重举行。本次年会吸引了来自全国近300所高等院校、近千名师生代表参与。在精彩纷呈、竞争激烈展示中,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两项参展作品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这两件机器人实物作品以其在创新特点、技术难度、应用前景、研发手段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你们太给力了!”成为北理工作品周遭听到最多的声音。
 
  最终,经投票评选,北理工 “基于人体工学的穿戴式增力套装”在学生代表评选的“我最喜爱的项目”和专家评选的“最佳创意项目”两个评选单元中票数均位列第一,成为最为耀眼的明星作品。另一件,北理工作品——“大角度矢量推进式水下多用途机器人”,荣获“我最喜爱的项目”十佳项目第二名,荣获“最佳创意项目”十佳项目第三名。
 
  北理工参赛作品创造斐然的成绩也创造了年会新记录,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同时斩获 “最佳创意项目”“我最喜爱的项目”的双料冠军,这充分体现了这件作品的水平在专业与社会两个层面均得到充分认可。这也是永利官网连续第七年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获得“十佳”项目称号。
 
  优秀创新成果的诞生,其背后不仅有学生和指导老师辛勤的投入,更离不开近年来,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不断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力度,构建了层次明晰、目标明确的培养体系,夯实了创新育人的基础,学生科技创新成绩飞速提升,优秀成果不断涌现。
 
有体系,有投入,制度设计是科技创新的“发动机”
  纵观近年来在国内外竞赛中斩获佳绩的优秀创新作品,作者群体大多以高年级本科生为主,这说明北理工本科生已经成为了学生创新群体的主体,在毕业前其创新实践能力已经崭露头角。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归功于学校近年来努力构建的本科生科技创新培养体系,通过体系化建设才能对学生创新培养形成多角度、各方面的保障与支持。
 
 
  首先,在学校的积极推进下,立足现有平台,充分挖潜,发挥国家、省(市)部、校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作用。近五年来,累计开放实验课程总数达到692门次,开放学时达到21793学时,学生参与人数达到13409人次。面向本科一、二年级设立的开放项目和参加人数已占到总量的47%和54%,真正实现了教学实验平台向本科生课内外全面开放,有效提升了平台效能。
 
  由于实验教学中心基于学院建设的特点,虽然全面开放,但是还不能实现完全覆盖,为了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推向深入,实现“纵向覆盖各年级,横向覆盖各专业”,学校又将“综合实践基地、专业创新基地、兴趣培育基地”两级三类立体化的支撑平台作为第二阶段的建设目标,以期全面提升校院两级创新培育平台,适应不同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需求,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面向低年级本科生,建设开放式、跨专业、零起点的校级创新实践基地。投入专项资金近千万元,按信息、机械、理科和文科四个大类建设了学科专业覆盖面广、设备场地集中、资源共享的跨学科创新基地。“小车床群”、“小电工群”、“小生化实验室”等一系列低成本多台套的实践条件陆续建设起来,这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工作坊体系,为低年级学生创新兴趣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入门条件,让学生们有条件“玩起来”。
 
  而面向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的高年级本科生,创新平台则要“高大上”起来,依托建立在各学院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批高端创新实践基地蓬勃成长,例如:机械创新创业实践中心、电工电子创新实践基地等,为专业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快速通道”。
 
  除了依托教学实验平台外,发挥不同学科的专业特色,面向全校本科生,以兴趣为主线,学校也重点建设了一批学生专业交叉的特色创新基地。例如:机器人创新基地、数字互动媒体工作室等,不同专业的同学,围绕特色创新方向,在其中找寻到了属于自己的创新项目,专业交叉的特点,也形成了创新与学业“双向推动”的良好效果。
 
  大学生的创新实践,离不开教师群体的倾情投入,在学校蓬勃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工作中,一大批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热情、执着的教师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丰富的经验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北理工人才培养工作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学校每年组织召开的“实践创新工作研讨会”,也成为了教师群体立足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交流经验,互相促进的有效平台。
 
  在校院各级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了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金牌”指导教师罗庆生教授、市级劳动模范张忠廉教授等为龙头,以T-more优秀创新指导教师苏伟、张婷等一大批70后中青年教师为骨干,众多教学名师参与的12支大学生实践创新实践指导教师团队,人数达219人,涵盖工、理、管、文各专业。
 
  这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2010年为了更好的鼓励教师参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校在“T-more优秀教师奖教金”中特设创新指导类奖项;开展年度校内十佳创新实践项目评选;推动创新指导教师工作量核定;实验系列教师可参评正高级职称等制度建设,鼓励教师群体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教学中。另外,通过同时设立“T-more优秀教师奖教金(研究讨论型教学类)”,倡导教学改革研究,将一批科研实力雄厚、教改思想活跃的科研团队整体进入课堂,如全国优博指导教师赵跃进教授团队承担了“光电测控系统专项实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胡更开教授团队承担了“力学科研训练与实践实验课程新体系建设”等,为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供了师资保障。针对青年教师开设的“青年科学家工作坊”等一系列平台,也成为大学生创新指导工作的有力推动,青年教师们把前沿思维、创新创意和实用技术带给同学们,启发学生们一起动手创新。
 
欢迎“打酱油”,科技创新也需要从“零”起步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作为一个科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每一件优秀作品的学生作者们,都需要一个由浅至深、由易至难的“孵化”过程,这就要求学校要尊重人才培养科学规律,从低年级开始有计划、有意识的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每年金秋10月,伴随着新生军训的结束,学校精心策划针对新生群体的大型科创宣传系列活动——科技创新宣传周,既邀请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同学们介绍创新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还组织上一年度优秀大学生创新作品进行集中展示。
 
  如果说老师的讲解为新生们打开一扇创新研究的大门,那学长们的“现身说法”则让低年级同学们感受到创新就在身边。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队伍,也加大对学生的引导力度,鼓励低年级同学观摩各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结题与评选答辩,这种直观的学习,让新生们看到自己可以做什么,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科技创新从憧憬起步,才有动力。“在一个校园里同吃一锅饭、同睡一个楼,人家能做出这么漂亮的作品,我为什么不行呢,我也要找指导老师,我也要进实验室……”这成为观看为学生创新作品展后,许多同学的普遍想法。
 
  让更多的低年级学生,提前感受创新实践的魅力,进而加入其中,是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大学生创新训练的一贯理念。在谈到鼓励低年级的同学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勇敢尝试的时候,教务处副处长曹峰梅说:“不要被‘创新’两个字吓住——不是只有‘巨大’的发明创造才是创新,任何一项微小的技术手段、性能指标上的突破都可以视作创新,对大学新生而言,科技创新,只要想,就可以入。不一定要很牛,我们不仅鼓励想法独创的同学牵头申报项目,也鼓励大家到团队中“打酱油”,中学时代,学生们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机会接触科技创新实践类活动,因此一定让他们到了大学,大胆尝试,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科技创新需要‘零’起步。”
 
在创新实践中砥砺,培育人才是始终不变的目标
  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其根本目的始终服务人才培养,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学生被激发出的自主学习状态,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产生的良好学习成效,是科技创新充满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在本文开始时提及的两个创新项目中,这些创新团队的北理学子们,虽然一脸学生的稚嫩之感,但装卸调试起机器装备来一板一眼、有模有样。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历经一年的学习和准备,所学所做不仅充分释放了课上理论学习的知识储备,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产生了对专业学习的飞越式发展。同学们不仅在实践中理解了力学、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等专业课程的精髓,还必须围绕实际技术问题广泛开展SolidWorks、MATLAB、fluent等多种软件的自学,并且一直处于学习的“高涨情绪”中,实现了“让我学”到“我要学”完美转型。
 
 
  更为宝贵的是, 在创新实践中,需要不断的与各专业同学积极开展交流,形成了机械、自控、信息等多专业的充分交叉学习,多方位的学习让同学们的知识体系变得立体化和实战化。“闪亮”的作品,是同学们创新学习最好的见证。
 
  另一方面,除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对于精神品质的磨砺更是他们最为难得的收获。怎样与人合作?怎样管理团队?怎样在团队中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答案。“穿戴式增力套装”项目组长肖中阳说:“在参赛时我首先学会了坚持。与领导、老师共同奋战到比赛前一晚的凌晨,与全体组员齐心协力坚持到比赛结束的最后一秒,都是我一生难忘的记忆,让我感触最深。做事情关键时刻的坚持至关重要,成功的团队往往只比其他团队多做了一点点,但这一点会让他们脱颖而出。另外,与人交流也是我们应该重视提升的基本素质,比赛中不仅要求我们要做好项目,还要善于表达,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学会交流。”
 
大学生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健全的制度、丰富的资源、教师的奉献、学生的投入带来了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累累硕果。
 
  2014年永利官网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人数达到7407人次,占在校生人数比例由08年的12.94%提升到2013年的49.57%,参赛学生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人数1437人。连续7届12件作品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上获“我最喜爱的十件作品”,排名全国第一;“2014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第七届首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永利官网一共21个队(99人)参加北京赛区的比赛,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16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同时获得优秀组织奖。北京市比赛一等奖获奖比例24%,永利官网一等奖获奖比例为76%,继续在位于北京市高校中前列。在方程式汽车大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比赛中,永利官网学子也同样取得欣喜的成绩。
 
  在本科教学各个环节中将教书育人、实验育人、实践育人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配套资源到位,是科技创新活动持续开展的有力保障。得到了校团委等学校的各级领导、各学院、各相关部门和广大教师热情关怀与大力支持,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坚强后盾和成功基础。
 
  科技创新,培育英才。面向未来,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学生关注与参与科技创新是不变的追求;着力打造一批闪亮的成果,是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有力的牵引;鼓励更多教师投入其中,是科技创新工作有效的保障。
 
  希望理工学子创新之花常开,英才辈出,德以明理,学以精工!
(审核:$curArticle.audit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