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宣言”在北理工发布
发布日期:2019-11-30 供稿:党委宣传部 韩姗杉 王征 摄影:党委宣传部 徐思军
编辑:王征 审核:魏名山 栗苹 阅读次数: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推进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工作开展,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背景下,作为联盟的重要发起方和第一届轮值主席单位,2019年11月30日,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在京举办“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宣言”(简称“延河宣言”)发布会。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教育部高教司二级巡视员、综合处处长吴爱华,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宇辉,工信部人教司教育处处长于鹰宇等出席发布会,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赵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付来,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涛,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徐永胜,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宋敏,延安大学副校长武忠远9所联盟成员高校领导参加发布会。会议由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副校长王晓锋主持。
张军代表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对“延河宣言”的发布表示祝贺,对教育部、工信部、北京市及兄弟院校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讲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党创办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正当其时。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成立以来,九所高校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新范式,加深资源共融共享,推动联盟发展壮大。面向未来,张军希望联盟高校勠力同心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将联盟打造成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共同体,要进一步铸牢“延河魂”,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校史教育,共筑理想信念和精神之基;进一步系紧“红心结”,充分发挥各自育人优势,协同育人,共谋发展,不断探索新时代高校间人才培养合作的新机制;进一步坚定“育新人”,充分共享专业优势资源,强化交流互鉴,在教育教学等方面互补互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一条鲜明特色的红色人才培养之路。
吴付来代表联盟高校宣读“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宣言”,宣言立足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启创办高等教育,并创建带领一批新型大学发展壮大延续至今的伟大实践,宣誓了作为新中国高等教育重要力量的延河联盟,将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第一要务,致力于面向时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合作育人、合作创新和合作发展,携手推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大潮奔涌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矢志不渝!
刘宇辉代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北京市教委对联盟取得的成绩和 “延河宣言”的发布表示祝贺,对各高校长期以来为北京高等教育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表示感谢。他在致辞中表示,联盟高校在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进入新世纪,9所高校在诸多领域取得骄人成绩,在发展关键时期成立联盟,意义深远。“延河宣言”的发布是9所高校追根溯源、凝聚共识、深耕细作、共谋发展的具体举措,希望各高校以延安精神为感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质量,奏响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强音,北京市教委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联盟高校的发展建设。
与会联盟高校领导分别介绍了联盟成立后各高校在协同合作方面的工作举措,并表示宣言的发布为联盟下一阶段工作指明了方向,各高校将继续加强协同合作、资源共享,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开创联盟人才培养合作新局面。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首先肯定了作为党创建的九所高校成立延河联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是落实教育工作“两个根本”的重要举措。吴岩对各联盟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延河宣言”是立足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聚焦人才培养核心关键,进行的精准、精炼、精彩的呈现,是一篇立足长远的高质量宣言。吴岩希望各联盟高校传承红色基因,树立家国情怀,坚持并深化“又红又专”的新时代表达。要带头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质量文化意识,瞄准全新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在“四新”建设上勇争第一。要在“金专”、“金课”、“金师”上敢闯会闯,做好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一流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培养一流人才,为中国高等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发布会前,与会人员参观了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校史馆,认真了解北理工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的发展历程,共同学习中国共产党创办中国特色新型高等教育的伟大实践。
2019年3月16日,为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和发扬党在延安时期立德树人和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理念,共同提升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本着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整合优势、协同创新原则,在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的发起和倡议下,中国人民大学、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延安大学等9所诞生于延安的高校自愿组成联合组织,发起成立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延河联盟)。联盟旨在共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联盟第一届轮值主席由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校长张军院士担任。
附:
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宣言
(延河宣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80多年前,为挽救民族危亡、服务抗战建国,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启创办高等教育的伟大实践,创建了一批新型大学并带领其发展壮大延续至今。这批大学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矢志不渝!今天,中国人民大学、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延安大学9所诞生于宝塔山下、延河之滨高校,自愿组成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延河联盟),并发出如下宣言:
一、我们将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助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
二、我们将牢记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和红色基因,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传统,用知识体系教、用价值体系育、用创新体系做,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国家栋梁,筑实民族复兴的人才基础。
三、我们将牢记人才培养第一要务。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我们将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努力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基础扎实、能力出众、堪当大任的高素质人才。
四、我们将致力于面向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我们将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围绕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第一要务,构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育人新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贡献力量。
五、我们将致力于面向未来。世界范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奔腾而至,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将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全球发展变化趋势,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我们将面向未来谋划教育变革创新,加快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学生能够洞悉未来、拥抱未来、引领未来领航铺路,为民族复兴、强国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六、我们将致力于面向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我们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更自信地到世界舞台中央去展示,在国际坐标中去谋划,积极贡献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我们将深化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战略合作,提升师生跨文化理解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助力建设世界高等教育新高地,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
七、我们将致力于合作育人。汇聚育人合力,在人才培养上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在构建教学体系、完善教育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等方面着力,探索形成多校联动、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推动校际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学生互派、课程互选,构建互惠、互利、互补、共建、共享、共赢的新发展机制。我们将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情怀、更高的层次、更好的资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之路。
八、我们将致力于合作创新。共同探索联盟式院校合作机制,集中智慧,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培养机制、实践训练、教师队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创新人才培养高地。进一步发挥大学的科学研究功能,依托高校人才优势加快科技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社会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九、我们将致力于合作发展。秉持“延安根、延河魂”的共同精神源点,探索独具特色的育人之路,以同心求发展、以红心筑未来,做好红色基因忠诚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主动打破高校“院墙”,在坚持院校特色的同时,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推进优势资源的共享、共融,实现院校之间共创、共赢。建立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形成高校与地方、产业共生共荣的良性发展机制,携手社会各界,推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大潮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