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化学与化工学院学生赴长春应化所开展社会实践
发布日期:2017-02-28 供稿:马铭辰 秦月 摄影:马铭辰
编辑:秦月 审核:周明宇 阅读次数:2017年2月20日至23日,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化学与化工学院68名学生,在6名辅导员的带领下,前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开展社会实践。在应化所的周密筹划下,学院实践团的同学们参与了包括院士致辞、专家讲座、工厂实地参观、学生交流在内的丰富的活动,全面认识和了解长春应化所,了解了化学和化工学科的发展前沿,增强了专业的学习和研究热情。
1月份,化学与化工学院分团委书记张锋、预聘助理教授赵扬、辅导员贺子畔和蒋成浩一行四位老师前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实地考察,就寒假社会实践事宜与长春应化所进行沟通协调,为本次实践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实践由参观长春应化所展馆开始。从历史到成就,讲解老师为同学们展示了应化所的方方面面:应化所建设于共和国诞生前的1948年,培养了众多各领域的研究人员,日后向全国输送了大批科研人才;应化所成就斐然,研究出第一块合成橡胶,并因此荣获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奖。从轴承到轮胎再到医疗器械,祖国和人民需要什么,应化所人就做怎样的科研。
汪尔康院士为学生们带来了第一场讲座。年过八旬的汪教授在台上依然精神矍铄,面对台下众多北理化院学子,他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汪教授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在北理半年的生活和学习经历,那份对北理特殊的感情,一下子拉近了与同学们间的距离。机缘巧合,1977年汪教授首次赴美考察,从美国东海岸到太平洋沿岸,每一座城市每一所大学,老先生都记得分明。从小小的计算器到大型的质谱仪,全都是新奇的事物,美国的先进给中国的科学家们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时至今日,他终于可以对同学们说,国外真的那么好么?现在,他们有的我们也有了。老先生的讲述平平淡淡,语气也没有激烈的起伏,但是言语中透出的对祖国发展的自豪和欣慰,十分鼓舞人心。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是共和国老一辈科学家们的情怀,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关切。
“在退休前要把稀土顺丁橡胶产业化搞出来。”张学全研究员在台上轻巧带过的这句话,在台下化院学子的心中,却有千钧之重。中国一直是一个缺少橡胶的国家,曾长期大量进口橡胶使用。稀土顺丁橡胶虽性能优异,但自1963年发现稀土络合催化剂以来,直到现在其产业化之路还没有完全实现。几代科学家们坚持不懈地研究,才让这项技术走到了生产技术应用的阶段,在大规模产业化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以张学全研究员为代表的应化所的研究员们,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为了国家的需要不断进行科研和技术攻关,拳拳报国心日月可鉴。
高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化院同学们在科研一线感受了国内高端仪器的魅力,触摸到化学和化工的学科魅力——在这里,创意和知识化为有形的实物。中科光电、中盈能源公司,化院同学们深入生产车间,观看LED灯和电池灯的生产过程,观察从生产规模的确定、到按模配套设计产品、再到产品使用后的回收和处理一整条生产线,直观感受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从实验室到工厂,从科学技术到工业生产,凝结的是应化所无数科研工作者和生产工人们的勤劳和智慧。
本次社会实践期间,实践团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组织同学们冒雪前往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和东北沦陷史陈列馆,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参观学习。走访伪满皇宫,回顾伪满洲国时期的特殊历史,党员同志们感慨万千,只有国家强盛,才能彻底避免任人宰割的命运;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凝聚成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而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内的资料,让党员同志们久久不能平静,愤慨于日军的残暴,又为遇难者痛心不已。走出陈列馆,墙上“勿忘九一八”五个烫金大字提醒着党员同志们,正视历史、以史为鉴,传承抗战精神,不断砥砺前进。
时间的钟不停摆,长春三天的实践行程在同学们的不舍中匆匆结束。应化所老一辈科学家们数十年如一日的科研热情,他们的拳拳爱国心和雄雄报国志,暖化了长春的鹅毛大雪,温暖了北国的寒冬。在他们身上,化院同学们看到难以名状的深情,温暖而坚定,深沉而坚固。人们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如果一定要形容,那么这种深情,可能是一种忘我的坚持和奉献,一种超脱自我的家国情怀。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寒假社会实践已经画上圆满的句号,而我们也将循着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指引,脚踏实地、上下求索,走上漫漫的学习与科研之路,为国家的兴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