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多智能体协同控制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


 

  2016年多智能体协同控制学术研讨会“2016 TCCT Workshop on Cooperative Control and Multi-Agent Systems”于7月23至25日在北京西苑饭店成功举行。研讨会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国家重点实验室、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自动化学院共同主办的,该系列研讨会已经连续举办5届。

   此次研讨会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的资助,得到了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相关部门及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胡海岩校长会前专门会见了各位专家,对专家们长期以来对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的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希望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研讨与交流,学校能够在该领域取得更多丰硕成果。

  研讨会由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副校长陈杰教授主持,国际交流合作处高珊副处长、自动化学院院长夏元清教授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介绍了学校国际交流的情况与政策以及研讨会的背景,并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学部三处处长宋苏教授、王成红教授出席研讨会并讲话。王成红教授在讲话中指出了多智能体系统研究的挑战性与实用价值。宋苏处长在交流中指出了多智能体研究的前沿性,介绍了该领域研究热点的具体数据,并对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利用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召开多智能体专题研讨会给与了充分肯定。中国自动化学会前理事长、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孙优贤院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希望将此研讨会打造成为国际学术研讨会议的典范,打造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品牌,打造成为国际多智能体系统领域的旗舰会议。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政教授、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金军副研究员、北京市智能机器人与系统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黄强教授、自动化学院常务副院长刘向东教授、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廖晓钟教授、国内外50余所高校与科研单位的300余位师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陈杰教授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Prof. Wei Ren分别担任此次研讨会的主席与协主席。本次研讨会邀请到 3 位院士做特邀报告,12 位“多智能体”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做大会报告,其中 IEEE Fellow 10 位,IEEE、IFAC双 Fellow 6 位。此次研讨会共为与会人员奉献了15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清华大学吴澄院士介绍了如何用系统科学和智能方法研究城市发展问题;空军装备研究院费爱国院士介绍了国外军用数据链的发展情况以及基于数据链的飞机编队自主空战决策技术;北京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高文院士介绍了服务机器人视觉智能导航技术。

孙优贤院士致词

吴澄院士作做《用系统科学和智能方法研究城市发展问题》报告

费爱国院士做《军用数据链装备建设与发展》报告

高文院士做《服务机器人视觉智能导航技术》报告
 

  新加坡国立大学Prof. Ben M. Chen介绍了无人机研究现状及发展;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Prof. Lihua Xie介绍了多智能体系统分布式协同控制的统一鲁棒控制框架;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程代展研究员介绍了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博弈控制论;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张纪峰研究员介绍了Markov环境下多个体系统的平均场博弈的最新研究进展;美国弗吉尼亚大学Prof. Zongli Lin介绍了具有非理想驱动器的线性多智能体的鲁棒半全局领航-跟随控制的一致性;研讨会的协主席Prof. Wei Ren介绍了多智能体系统的分布式均值一致和连续时间优化的最新研究进展;香港城市大学Prof. Gang Feng介绍了多智能体系统事件触发控制策略与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香港城市大学Prof. Lu Liu介绍了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自适应协同输出调节控制;香港中文大学Prof. Jie Huang介绍了多智能体的自适应分布式观测器与协同控制方法;美国纽约大学Prof. Zhong-Ping Jiang对大规模非线性系统的事件触发控制进行了介绍;澳门大学Prof. Philip Chen教授介绍了深度学习及其在模式识别与学习方面的应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洪奕光研究员介绍了其在社会舆情动力学的趋同与发散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各位院士、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受到了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参会人员也就各自感兴趣的学术问题与各位报告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通过举办此次研讨会,展示了永利官网在“多智能体系统”领域的实力,增进了与国内外同行的了解与友谊,汲取了最新的学术思想。对提高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知名度、学术影响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