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张丽君:创新的求索
发布日期:2013-12-09 供稿:党委宣传部 杨扬 学生记者 李娜 编辑:杨扬 阅读次数:
张丽君是实践教学战线上的年轻一代,作为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的骨干指导教师,主要从事实践教学和教学改革工作,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共计完成实验选修课、开放实验课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任务达数万人学时,年均800多人次,受益学生覆盖14个学院44个工科专业,耐心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几乎每天工作到晚上12点。至今所指导的学生科技竞赛项目获全国一等奖5项,全国二等奖2项,北京市一等奖4项,其他奖项2项。获得2006年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三育人先进集体”、“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等集体荣誉,并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2013年7月获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理工先锋党员”荣誉称号,9月又获得“T-more优秀教师奖(创新指导类)”奖励。
2012年7月21-22日,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在西安第二炮兵工程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8各省市120余所高校的1000余名师生带着他们创作的155项作品相聚一堂,同台竞技。
在这次大赛中,永利官网共有十项作品参加决赛,获得了一等奖五项、二等奖五项,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指导的三项作品全部获得一等奖。
消息传来的那一天,站在角落里的张丽君老师笑了,笑得很甜,她疲惫的眼角泛出点点激动的泪花。
勤勤恳恳求学 兢兢业业为师
同学们总是亲切的称呼张丽君为“小张老师”,小张老师留给林萌同学的最初印象是——留着一头干练的短发,戴着一副标准“工科女”式的眼睛,脸上还时不时地露出亲切的笑容。林萌是没玩过单片机的“菜鸟”,但是通过张老师条理清晰的讲解,她照样能编出两百多行能驱动直流电机和步进电机正常执行各项功能的汇编程序。使林萌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张老师那不知疲倦的敬业精神,每周张老师都要讲四次课,辅导近400个学生的理论和实验,每次辅导结束时往往都已到深夜十二点,这样大的工作量,别说是张老师如此瘦弱的女生,就算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恐怕也难以胜任——但面对这巨大的工作量,张老师毫无怨言。
从本科开始张丽君就一直参与光电创新基地的创建与发展,这样一种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并延续的非凡经历,让她更加了解基地在创建与发展道路上的种种艰辛,更加明白创新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也更能体会指导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感动。在工作中,张丽君老师秉承“实践教学以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技术和具备工程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的信念,通过设计、实验、制作和总结四个教学环节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着重注意如何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起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完成课程实践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
张老师认为,如果不学好理论知识,将来学生的发展提高会受到阻碍,因此她向学生提出了“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时认真回忆,课后认真复习,认真做作业”这种看似小学生的要求,以指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明确学习方向,树立高远目标。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一般在晚上九点半以后或者周末双休日时间进行,每次活动张丽君老师会一直紧跟进行指导。当作品出现问题时,她会帮助学生查找问题所在,由于课程要求学生动手一一制作,每个学生出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排查问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因此创新教育实验基地几乎每晚都是灯火辉煌,要到午夜十二点。而对张丽君老师来说,每天回到家时,常常已经是深夜。
目前,创新实验基地的教师团队由张忠廉老师、张丽君老师、小王老师以及兼职老师唐义组成,这“三个半人”的团队要完成实验选修课、开放实验课和毕业实习等教学工作,授业学生总学时高达三万余时,受益学生覆盖了全校14个学院、44个本科专业。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并没有吓倒张丽君老师,她反而乐在其中,无论是在教室里还是在实验室里,我们总会看到张丽君老师悉心指导学生的身影。在创新实验基地开设的实验选修课和开放实验课中,张丽君老师讲授的内容操作性较强,她总是对学生手把手地从零教起,从基本的实验技能、安全事项一直讲述到最终的作品完成。在讲授中,她坚持以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实验研究和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消除对实验操作的陌生感和恐惧感,逐步掌握实验技术。
怀孕期间的张丽君让大家尤其感动,她因此成为学生心中最坚韧、最勤奋的老师。有一次课上,张丽君和爱人唐义老师一起站在讲台上合作讲课,下面的同学开玩笑说:“张老师一家三口给咱们上课呢!”——而这时的张丽君老师已经怀孕八个多月了。在怀孕期间,张丽君老师除了正常上班、处理基地的日常事务外,还兼带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面对身体的诸多不适,张老师没有因为个人的原因而简化指导本科生毕设的各项工作,从介绍课题研究前沿到修改论文、指导编程到指导答辩,张丽君老师丝毫没有放松,直到临产前的前一天圆满完成了本科毕业设计答辩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产后的第二天,张丽君老师就让学生将其工作电脑带回家,在家里开始办公。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基地的宗旨”
近年来,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进步非常快,获得了很多奖项,取得了多项荣誉和成果,但当我们问到张丽君老师如何看待这些荣誉时,她突然严肃起来:“如果以获奖来衡量成果的多少,那么基地总有一天会走到头的。但是从教学效果上来讲,基地确实在一步步往前走,对于基地的老师们来说,拿奖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目前,基地的课程每年都在改进,一方面是教学方法的改进,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改进。伴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快速更新,为了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光电创新基地老师们会将最新的技术、器件和方法引入课堂,更新补充教学内容,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社会的需求,进入角色。两年前,张丽君等老师将当前主流的人机交互设备彩色液晶触摸屏引入单片机系统应用技术的实验内容,使学生在原来单片机的实验基础上,拓展出以液晶触摸屏为交互界面的系统,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甚至有很多学生利用此平台废寝忘食地制作出非常优秀的作品,为他们日后的研究工作和就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对于多年从事创新实践工作的张老师来说,中国的学生不乏想象力和创新性。然而,对于“创新”一词,张老师有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学生的科技创新不仅在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更在于创新思维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一般来说,她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通过观察自己周边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平时的所见所闻,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产生兴趣之后再去发掘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再去想怎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往往能够萌生出创新性的思维,但是不一定会转化为创新的成果,这之间就会有一个重要环节,决定了创新行为的延展性。作为实践教学理念来讲,张老师提倡在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后,按照科学研究的八个过程,将创新性的思维转化为创新性的成果,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一个目标。令张丽君印象最深的一个学生创新作品就是“长征组歌”,这个以“家庭和娱乐”为主题的创新机械赛的作品用机械展现舞台表演的效果,浪漫而富有动感。为了达到机械能够展现出的艺术效果,学生们将“长征组歌”分为了7个场景,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去演示,构思非常巧妙,作品的创作令人震撼,十多分钟的展示中一共用到了30多种机械,堪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这项作品最后获得了北京市比赛的一等奖以及全国赛的一等奖,评委老师给它的评价是“这个作品是机械原理所有教具的最好展示”。
在教学工作中,张丽君更喜欢积极主动的学生,给她印象最为深刻的学生是09级材料学院电子封装技术专业的官勇等四名学生,这几名同学从作品的完成、课上的讨论到科技文档的撰写都表现得非常好,一学期下来每个人的手写作业都是内容知识丰富,分析设计科学合理,实验制作过程叙述清晰,工作认真收获大。事实上,他们四人在第一次上张老师的课时,连一篇基础的技术文档都不知道怎么写。为了完成各项作业,四人就在一起进行讨论,有了方向后再分头找资料,中间他们又汇合讨论、资料汇总,然后再分头去写,最后四个人完成的作品都很出色。这种独特的分享式学习法就成了他们四人的成功经验,以后每一次课程作业他们都会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讨论,组成学习小组,资料共享,再独立完成各自的作品。他们的作业不仅仅书写工整,而是涉猎广泛,以点代面把相关的知识都串联起来,体现出了学生超强的学习能力。“小组式”的学习法让四个学生都深深受益,毕业前他们均获得了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资格,在专业学术道路上有了很好的发展机会。值得一提的是,创新实验基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们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能力,有一些学生甚至从这里走向了创业。前些年,2004级机电学院的三个本科生利用创新基地所学到的知识,研制出了一套FPGA开发板,在中关村电子市场售价4000元每套,这些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创业尝试。
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张丽君老师希望自己加强素质教育理论与经验的学习,如果有机会,她希望能够有机会下到工厂的生产一线,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并把工程性和实践性的要求融入实践教学内容中,尽可能使自己的课程贴近工程实践。另外,张老师表示还想拓展视野,观摩学习国外一流大学是如何定位实践教学,开展实践教学,和解决实践教学中的问题的,在中西对比的基础上吸取国外好的经验来完善实践教育理念,改进自己的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争取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亦师亦友 人生导师
在张丽君老师的人生路上,有一个不得不提及的伯乐,那就是张忠廉老师。
张忠廉老师今年已经78岁了,自1995年退休后,他以极大地热情投身于培养科技人才的工作中。在退而不休的二十余年里,张忠廉老师悉心教导每一个热爱科技创新的学生,学生的每一份作业,他都是亲自批阅;学生的每一件作品,他都是亲自指导。张忠廉老师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即使是78岁的年龄,创新实验基地的设备机器,例如机床、烙铁等,他依然能够熟练操作,甚至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因为同姓氏的原因,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误解——张丽君是张忠廉的女儿。若从血缘关系上讲那当然不是,但是从情感方面来说,张丽君说:“张老师对我的关怀与帮助,不是父亲胜似父亲”。张丽君与张忠廉老师从接触到共事、从了解到熟知已经有十多年了,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张忠廉老师都给予张丽君最大的支持和帮助。谈及这位人生路上的恩师,张丽君感慨地说:“我从张忠廉老师身上学到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认真和耐心。”
无论在何种环境,面对任何状况的时候,张忠廉都会尽最大的努力让工作尽量做到完美。认真是他为人处事最大的特点,即使是遇到再大的困难或者在时间很紧迫的情况下,他都不会放松要求,都会做彻底、做完整。在工作细节方面,张忠廉老师很注重文档的留存、记录与总结,他经手的每一项工作都会有系统的总结,如机械赛过后,他会总结机械赛的方法、要点和过程等,日常的教学工作以及每一年的课程结束之后会有教学总结,等等。由于文档的工作不仅需要细细思考还要字斟句酌地去改,需要非常大的耐心,因此起初张丽君会不耐烦,但是随着逐渐的成长成熟,现在的她开始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慢慢地坦然接受,并且非常认同这一做法。在工作中,她也渐渐地养成了张忠廉老师认真细致的态度,争取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彻底、做完整。面对学生时,张忠廉老师永远都是一个慈祥的长者,耐心地教导,温和地帮助,使得学生对老师没有抵触和害怕的情绪。正是他的这种品质,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张丽君原本略有急躁的性格,也让她更加明白了如何与学生更好地相处、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
2007年,张丽君刚刚考上博士,由于没能获取减免学费的资格,她需要每年自己付9000元学费。那时的她刚刚工作没有几年,还要承担房租以及各种生活的开销,每年9000元的学费对于她来说是很大的负担,张忠廉老师知道她的困难后,毫不犹豫地自己出钱帮她交了第一年学费,这对于张丽君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当张丽君有了经济能力的时候,想把钱还给张忠廉老师,张老师表示坚决不要,他只是说:“应该帮助学生。”
张忠廉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对学生的好是无偿的,他特殊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学生,也让每一个与他共事的人获得了满满的正能量。对于张丽君来说,张忠廉老师不仅是学业上的老师,更是人生路上的导师,参照着张老师这个标杆,她不断在纠正自己方向上的偏差以及行为处事上的缺点,努力像张忠廉老师看齐。张丽君说:“对我来说最为珍贵的就是能有幸与张忠廉老师共事,他对我来说既像是父亲又是同事、领导、朋友,我很幸运!”
朴素实验室里,堆满了各种实验器材,存储着大量的学生科技作品,这里是一个每天都在出新点子、新创意、新成果的地方;这里被称作“学生科技创新的摇篮”,承载着一代学子的创新梦、强国梦和报国梦。就在这个小小的摇篮边,张丽君老师和她的同事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一代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培养和激发着一代人的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特征是创新教育的内在要素,这种个性化的程度也决定着创新的有效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们也是中国未来教育的“无冕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