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出美好的明天


3044am永利(中国)集团官方网站-欢迎您                      ——记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张泽明同志
     张泽明,男,1940年7月生,湖南省醴陵市人,1959年考入北京工业学院机械工程系,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工程兵国防工程设计院特种工程研究所工作,后改为国防科工委工程设计研究院,曾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院长,国防科工委核技术专家组成员、工程组召集人,中国宇航学会理事、发射工程与地面设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2年9月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
    张泽明长期从事导弹与航天器发射工程与核试验工程的设计研究工作,参加和主持了数十项重大国防工程的设计研究,获各种奖励20余次,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四项。神五发射成功后,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特等奖。
    1990年国家人事部,总政治部授予他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1996年获中国航天基金荣誉奖,1997年国防科工委为表彰他在培养人才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授予他伯乐奖。
    张泽明同志从事国防试验工程设计研究近40年,他在总结国防工程设计的特点时说:“‘两弹一星’工程从来都是任务急、技术新、时间紧,地处边远,条件艰苦,大型工程需要有人长期驻现场。因此要求每个科技人员都必须具备不怕戈壁风沙,不惧深山老林,不计名利报酬的献身精神。尽管我们住帐篷、冒严寒、顶风沙、喝苦水,但当看到在我们的设计规划蓝图的指导下,蘑菇云高高升起,导弹与火箭腾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激动得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内心感到无比自豪……”
    张泽明同志为国防工程设计工作刻苦钻研,严谨求实,锐意进取,在他工作期间先后完成了数十项研究设计任务。1965-1969年,参加我国第一个地下发射试验井工程的前期预研和方案论证,承担了地下发射井的抗核加固研究任务,首先在西北核试验场区完成了1/3比例模拟井防护系统的核效应试验。随后又主持了防护盖的快速开启装置的研究,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采用燃气发生器做动力,成功地完成在1/2比例平开式防护井盖上的模拟试验,为缩短产品暴露时间,增强武器系统的防护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该工程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0-1976年,参加和组织了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方案论证,3号发射阵地的技术方案和勤务塔的工程设计,太原卫星发射中心7号发射阵地勤务塔的设计、加工、安装、调试和首次发射试验的工程保障。二十多年来,两个发射工位已分别多次完成地球同步卫星和气象资源卫星的发射任务。
    1976-1982年,主持了我国首次“小容量”核试验工程设计。先后完成吊装设备、安放系统,密封容器、电缆输送等设备的设计,并组织了密封容器的可靠性试验,为我国首次在地下进行核试验创造了条件,并为今后同类型试验工程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82-1984年,又一次主持了我国以新的方式进行的地下核试验工程设计。采用套管护壁,首次使用的测试钢架多测试项目诊断技术、高真空获取和保持技术、激光准直技术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5-1988年,主持完成了第一次“大容器”核试验工程的技术调研、方案论证、工程设计。为确保安全,组织技术人员多次反复在实验室内对关键元器件进行各种状态下的强度和密封试验,首次使用石油套管作为安放管,创造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核试验工程技术,从而使我国该项试验工程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容器”核试验的成功,对加速我国核试验进程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6-1991年,组织了某城的兵器试验中心重兵器环境试验室工程,该工程为高低温,湿热交变,太阳辐射等综合性气候环模室,由大综合室,小综合室,低温射击室等组成,采用空气制冷,全自动控制。该试验室是当前国内技术最先进,功能最齐全,也是亚洲最大的环境试验室之一。
    1992年后,张泽明主持了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工程设计,任该系统总设计师。发射场系统是载人航天工程的七大系统之一,也是实现载人航天工程的关键地面设施之一。在他领导的工程设计组在总结我国30多年发射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合理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成功设计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综合性航天发射场。设计中采用较为先进的垂直整体运输和远距测试发射方式,主要目的是提高在规定发射条件下和时间内成功发射的可靠性。推动航天器发射向低成本,高效益方向发展。
    载人航天发射场的核心建筑为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厂房高××m,大厅高××m,门高××m,规模仅次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39号,居世界第二位。不仅可以满足5m芯级运载火箭和20t空间站的发射要求,稍加改造也可以适应小型航天飞机的发射。在同类建筑中,首次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钢筋混凝土厂房。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工程造价,而且,由于充分利用了自然采光,厅内的操作环境优于美、法、日的同类厂房。工程设计中还采用了双面不对称干式导流槽;多管路远距离自动加注;脐带塔顶装避雷针的防雷保护方案;为航天员和塔上工作人员增设了紧急撤离措施;飞船总装测试厂房采用分层侧送洁净技术;箭—船—塔组合体采用平直无缝轨道进行垂直整体运输技术;用轨道转换车进行轨道转换技术等新的措施。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发射场之一,主要是在于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的对发射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建设投资远小于国外同类工程,在国内大型工程建设中属不多见。载人航天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张泽明同志自离开工程设计第一线后,主要从事技术总结工作,先后完成了《发射技术》、《载人航天发射场设计研究论文集》等的编著。对我国地下井发射和航天器发射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张泽明同志虽然多次获得国家重大奖励和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但他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他始终认为所取得的成绩、荣誉是整体团队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决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成绩。在众多的奖励中,他最珍惜的是国防科工委授予的伯乐奖。
        张泽明同志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说:“我的任何一点成绩都是由于母校给我打下的最扎实、最系统的基础知识的结果。……”他还十分感谢母校的老师,他说:“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载人航天发射场的设计中,以及在编写《发射技术》一书的过程中,都得到母校老师的大力帮助与支持,特别是姜毅、袁曾凤、方远、赵承庆、谭大成等教授,他们不仅过去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现在和将来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