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北理】徐伟:在北理工,用小质谱做大事业
发布日期:2016-03-03 供稿:宣传部 王筱桐 王征 摄影:新闻中心 郭强
编辑:新闻中心 辛嘉洋 审核: 阅读次数: “有数据显示,在自然科学领域,多数荣获诺贝尔奖的项目都与仪器的发明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这是因为借助于新的检测手段常有可能观察到全新的科学现象,而恰是这些新的科学现象会带来大的科学突破。”以上这段“开场白”已经成为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徐伟教授向来访者介绍自己研究工作的经典用语。
。。今年35岁的徐伟是一名优秀的“80后”青年学者,他长期在国外求学,参与美国普渡大学Cooks实验室和Ouyang实验室的质谱研制工作。Cooks作为世界著名的质谱研究领域科学家,是ISI检索引用率最高的一百名化学家之一,于1985年获得了质谱学领域的最高荣誉Thomson奖,并于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提名,也是美国Academy of Science和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双院士。
。。徐伟在该实验室直接参与了世界顶尖水平的质谱研究工作,4年前,他来到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生命学院,成为一名北理工人,从事微型生化质谱仪及生物分子结构分析质谱技术的研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古语已经准确描述出徐伟从事质谱行业的必要性——自然科学领域中的重大发现,离不开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质谱技术在有机分子及生物分子的鉴定方面发挥非常着重要作用,具有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分析速度快、分离和鉴定同时进行等优点,因此质谱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工、环境、能源、医药、运动医学、刑事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各个领域。
牵手北理工 做最小的质谱
世界顶尖实验室的工作经历,再加之自己的勤奋,使徐伟在归国前已经成为一名质谱研究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对质谱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但是,做事业离不开大势,更离不开有力的平台支撑,伴随着国内对科学技术发展投入的不断加大,回国发展成为海外学子的心之所向。谈及回国的契机,徐伟淡然一笑,简单答道“就是时机问题”。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时机绝对可以算是可遇不可求的良机。
。。2012年回国的徐伟恰逢“十二五”规划将科学仪器研究列为重要方向,国家充分认识到先进仪器在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从顶层设计出发,告别过去依赖进口的仪器旧况。基于这样的背景,拥有世界顶尖质谱研发经验的徐伟得到国内许多企业、院校、科研单位的青睐,纷纷投出橄榄枝。“最终选择北理工是看中学校良好的学术氛围与对青年科研人才的重视、培养。”徐伟如此说道。
来到北理工,这里浓厚的学术氛围,开放的学术风气,都为徐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充裕空间。徐伟所在的生命学院重视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充分发挥生命科学学科与理工传统优势学科之间的交叉作用,为徐伟质谱研究工作提供了学科支撑。质谱的研究既要围绕生命、化学学科的研究需求,也要依托机械电子、信息控制等学科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学院在国内空间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占有领先优势,这也为他的质谱小型化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北理工的四年时间里,徐伟潜心学术,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成绩。申请/获得国际/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国际期刊论文20余篇(SCI);受邀大会报告9项。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徐伟带领团队完成了许多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准的科研项目,这其中便包括成功研发出世界上最小的微型生化质谱仪(连续接口),让业界瞩目。
。。“仪器是高成本行业,考虑到资金投入,过去并没有得到重点发展,现在应该是最好的发展时机”徐伟如此解读仪器行业的发展黄金期,为见证并投身于这样的时代感到自豪,更为能在北理工的平台上做出一些成绩感到欣慰。
产学研结合 做有用的学问
在科研上取得点滴成绩,仅仅是人生事业的起步,要成就一番更大的事业,就要规划更为广阔的空间,徐伟对自己的质谱事业有更深远的设想。
。。过去人们提到徐伟,第一印象便是他要做“世界上最小的质谱仪”,如今,已经成功挖得科研“第一桶金”的他,却希望人们忘记这些光环。徐伟介绍“这只是我研究的一个方向,是一个较好理解也较好传达的方向,并不是全部。”如此低调务实的秉性确实符合大众对于学者的固有印象。但除去这些学者的标配气质,徐伟同样是位具有远见与创新的青年学者。他主张产学研结合,做有用的学问。
。。“科研的本质是为人类服务。发表文章与为社会、国家服务要有机结合,不脱离科研的初衷。”尤其是像质谱仪这样的化学类仪器是为了科学发现或社会应用而开发的方法、设备。产业化的推动对其研究基本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结合徐伟自身研究而言,以微型质谱仪为例,其产业化推广在大气及水体监测、食品安全检验检疫、产品源头质量控制等领域均具有现实意义。
。。“像徐伟老师这样的优秀青年学者,到学院工作是想干一番事业的。我们一定做好他事业的孵化器,尽可能的提供支持与保障,同时要发挥学院的学科优势,为他提供事业发展的牵引力,构建‘创业动力’,也促使其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生命学院党委书记刘存福如是说。
。。生命学院结合自身在生物医学工程、空间生命科学方面的学科优势,一直积极鼓励徐伟进行质谱仪器与航天、生物医疗等领域应用结合的研究,学校人事处也投资经费六十万元为徐伟配置设备。徐伟目前所在实验室已经拥有Bruker Ultra HCT离子阱质谱仪(ETD)、Shimadzu 8080 Triple Qaudrupole质谱仪、Agilent液相色谱仪等多套国际领先的微型质谱仪、结构生物学解析大型质谱仪、开放式质谱测试平台等装置。
。。精深科研,着眼应用,心中装着事业大方向的徐伟,在北理工的平台上,正一步步开创属于自己的质谱事业。
传道授业 做纯粹的老师
在大学建树事业不同于在社会上创业发展,因为还有一份教师的光荣使命,这既是一份奉献,也是一份收获,在万千事业中,为师是一种精神的创业。
。。年仅35岁的徐伟作为一名指导4名博士及9名硕士的年轻博导,在谈及自己的学生时,一改之前的朴素措辞,自豪讲道“这些孩子的综合实力在同类高校中应该属于第一阵营”。
。。“徐老师非常年轻,各方面想法都和我们很接近。”博士生二年级的翟雁冰同学已经是徐伟的“老学生”了,“我从本科毕设开始跟着徐老师,这几年受益匪浅”。据翟雁冰介绍,徐伟一直鼓励学生自主、有效地做科研,从未规定固定的科研时间,出现问题,随时沟通、随时解决。“我们很喜欢这种方式,非常灵活,完全不会影响科研进度”。事实也确实如此,徐伟团队中的两名博士包揽了今年学院的全部博士国奖名额、团队每年发表文章数量保持在10篇左右……“除了科研,徐老师也会参加我们团队的各种活动,集体出游、日常聚餐,他基本都会出现。”翟雁冰认为“亦师亦友”这四个字应该可以准确形容自己的老师。
。。面对科研与教学的双重挑战,如此高强度的工作量并未令这位年轻教授感到疲惫,徐伟表示一名教授在理想状态下应该可以指导10位博士生,按这样的数据来看,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在北理工,徐伟为师勤奋,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创业。
。。低调、谦逊、务实,这都是徐伟给人的第一印象,典型的科学家形象。多数人认为科研工作乏味又沉闷,但徐伟的想法非常简单,他说如同创业者的原始动力,自己也是在根据兴趣做事,从蕴育想法到把它变为现实,不论成功与否,都是有意义的事,而一个想法的失败只会催生更多新鲜的念头,每一天都不枯燥。在北理工,徐伟正在用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事业。
。。正是怀抱这样的纯粹想法,徐伟在北理工已经度过了四年的科研时光,这或许也是一位青年学者创业阶段中宝贵的四年。30岁至40岁,这是公认的科学家黄金创造期,当谈及现在是否处于最好的状态时,35岁的徐伟依旧低调,“这大概要等到我50岁、60岁的时候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我相信‘当下’永远都是最好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