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孟祥意:不期大成 但求无愧
发布日期:2014-04-21 供稿:党委宣传部 赵琳 学生记者 王向 编辑:新闻中心 赵琳 阅读次数:
(孟祥意与王越院士)
日前,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批准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决定》,永利官网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王越院士指导的孟祥意博士完成的《分数阶傅里叶域多抽样率滤波器组理论及应用》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带着崇敬的心情,2014年3月初我们前去采访这位青年才俊。走出地铁口我们见到了孟祥意,他低调而谦逊,令我们印象深刻。在静雅却不失人气的茶楼里,我们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令我们很好奇地青年才俊的成长历程。
困境中前行的学术
对于已经工作了的孟祥意而言,自己的学术生活清楚地分为了两部分,一个是学生时代,一个便是工作时代。无论是哪个时期,对于孟祥意而言,做学问都并不是很轻松。
“我读博的整个经历并不是很顺利,有一段时间可以说是非常痛苦”
孟祥意本科期间并没有攻读自己想学的专业,硕博连读期间找回了自己曾失去的东西,然而即使是自己所喜欢的专业,有自己百分百的努力,有顶尖名师的支持指导,依旧免不了遇到困难和挫折。
2005年孟祥意进入了实验室开始做研究项目,在一次项目中,仅仅是研究生的他却发现了一个新的可研究理论点,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开始的研究进行的比较顺利,但是到了博士阶段,投稿到国外杂志上时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为理论交叉,争议较大,同意与反对各一半,投稿后的状态总是被退回,最终甚至不再接收。对于一位科研者而言,科研成果不能得到肯定可以说是科研上遇到的巨大挫折。然而一个优秀的人会从摔倒的地方爬起来,优秀的科研人同样如此。孟祥意在极其痛苦的时期,重新寻找方向,尝试开辟过去认为走不同的道路,2009年春节前后,终于有了突破,得到了国内外的肯定。
“经常出差,工作很忙”
我们刚刚见到孟祥意时,了解到了他第二天要出差,后来深入交谈后发现他的工作是很繁忙的。作为一个做学术的人,工作繁忙也可以说的上是一种挑战困境。虽然工作上会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但是一个做学问的人永远不会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博览群书便是一种做学问的态度与方法。工作后,孟祥意真切体会到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是需要挤出来的——每天睡觉之前,出差列车之上都是他读书的时间,而任何类型的书读起来都是津津有味的。在孟祥意看来书籍可以充实自己,同样也许会在某些方面对科研有一些帮助。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正是凭借这种岁寒与事难,孟祥意整理思路积累学识,努力成为坚韧的“松柏”,成为明理精工的“君子”,一次次地站起,一次次重新出发,做一位优秀的科研者耕耘着,创新着,奉献着。
恩师关怀下的自己
(孟祥意与陶然教授)
孟祥意是一位谦虚内敛的科研者,在采访过程中时时刻刻没有离开自己的导师的指导和学校提供的机会。对于孟祥意而言,学生生活甚至后来的工作科研生活都要感激的两位导师是王越院士和陶然教授,在孟祥意看来,两位导师对于自己的学术甚至人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陶教授对于我的学术有很大影响,甚至我的生活”
孟祥意读博时遇到困难的那段时间,即使科研成果没有受到很多人的肯定,陶教授一直都是他坚定的支持者,后来孟祥意的走出困境的突破也是在陶教授先前让他研究的理论点上。孟祥意博士毕业时,陶教授告诉自己的学生,在两人有争议的某些问题上,学生是对的。陶教授博大包容的学者胸怀深深震撼到了孟祥意。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孟祥意所在的实验室有一个长期的习惯——蹭课,同学们常常外出到清华、中科院等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去蹭课。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外出常常是为了增长见识,而对于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们来说同样如此,蹭课是为了了解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如果一个科研人每天都呆在实验室,那么研究出来的永远只是自己最先进的成果,牛顿便是站在伟人的肩膀上,看看其他人的成果又何乐而不为呢。而让我们比较好奇的便是,整个实验室的人可以去蹭课,时间上允许吗?后来我们得到了答案,陶教授会专门调整时间来方便同学们去蹭课,同时他还会不遗余力地帮助同学们了解相关课程,尽力让同学们听到所有有帮助的课。正是这样的老师,正是这样的氛围让孟祥意开拓了研究的视野,有了研究的平台。
“追求卓越,享受科学”这是陶教授常常说的一句话,已经深深刻在了孟祥意心中。现在孟祥意常常很忙,但依旧可以对每一项事情做到最好,兢兢业业追求着自己的科学卓越与科学信仰。
除了科研学术,陶教授生活上后来的找工作上也是无微不至地关照着孟祥意,他后来和我们开玩笑说甚至在个人感情的事情上陶教授都很关心他。
“王院士的指导更多的是底层架构,使得我终身受益”
到了博士后期时王院士给了孟祥意很多方面的指导,更多地接触了王院士。其实在孟祥意硕士期间就已经接触过王越院士,但几乎都是听讲座上课之类的,王院士一直讲很多大方面的哲学问题,由于当时他还很年轻觉得老院士有些不重视很重要的细节,也就没有太放在心上。让孟祥意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几年后的博士导师竟然是老院士,而且后来院士所教授的学术上基本架构问题使得他终身受益。比如毕业后,孟祥意去了云南工作了一年,王院士所教授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他在云南这一年受益颇丰——很快适应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解决了很多实践上的问题。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王院士践行这中华民族千年的师恩。孟祥意毕业时面临着两种选择——留校和离校。在选择方面王院士并没有让他一定留校还是离校而是给了他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最终孟祥意选择了离校,通过另一个平台实现自己创立自己新的理论体系的追求。工作后的孟祥意常常外出,一次外出之前,王院士专门将他叫到办公室,以一位长者的身份千叮咛万嘱咐,但愿自己的学生能够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孟祥意一方面感谢着自己的恩师,另一方面也在有限的机会中扮演着老师的角色给师弟师妹“传道授业解惑”。
哲学指导下的人生
哲学是对关于这个世界最基本问题进行解答,而作为这个世界组成部分的每一个人几乎都会有一个自己的生存哲学,作为科研人员的孟祥意自己就有一门关于做人做事的哲学信条。
孟祥意是一位科研人员,哲学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与科学联系。采访中主要谈了博士与哲学的问题。2008年,孟祥意参加进修,他始终记得老校长的一句关于博士生的话:“一个能解决问题的博士生是一个合格的博士生;一个能创造一个理论体系的博士生是一个优秀的博士生;一个能够创造一个时代的博士生是一个卓越的博士生”。在这句话以及王院士后来的指导激励下,孟祥意成为一名目光长远的科研工作者,决不仅仅局限于解决一个问题,更多的是努力创造一个体系,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追求优秀“博士生”的道路上,孟祥意求助于哲学。“国外的博士学位之所以称为PHD,全称是Doctor of Philosophy是有原因的”。在孟祥意看来,博士生离开校园之后会面临很多研究上转向的问题,如果一个博士生只会自己的领域,而突然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时成为了一张白纸,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博士生。孟祥意通过哲学的帮助,在面临新的问题时,首先会找到问题的实质,即是什么,而后再寻找联系,即为什么,最后寻找解决办法,即怎么办。这便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这也是孟祥意的科学研究的过程,为他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者奠定着基础。
孟祥意在理工呆了很多年,身上有着典型的理工人的气质——朴实、勤恳、谦虚、细致。孟祥意总是说他正努力具备很多理工人应当具备的老革命精神,延安精神——默默无闻,无怨无悔。英雄总会选择无名,被淡忘于历史中,孟祥意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构建一套新的理论体系,尽最大的努力为国防,国民经济安全作最大贡献,而个人在未来则会像很多理工人一样沉寂于历史之中。
孟祥意还与我们分享了他的人生信条——“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扎扎实实治学”。关于老老实实做人,不要过多地去想更多的捷径,投机取巧;关于踏踏实实做事在学生生涯中,应该先将老师给的事情做好,另外就是能够很好的处理困难与成绩;关于扎扎实实治学,治学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后来在一次讨论“中国梦”的活动中,孟祥意做过一首打油诗,而这首诗则很好的彰显了他的人生信条——“不期大成,但求无愧”。
【人物简介】
孟祥意,男,1983年出生于北京东城区。200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2005-2011年于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师从王越院士,硕博连读并取得博士学位。现在就职于北京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
研究方向为信号时频分析理论、多抽样率信号处理理论及其在通信信号处理中的应用。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篇,SCI 4篇,EI 3篇,获得专利4项。
在校期间参与总装预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OFDM系统的信道估计及均衡算法、参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项目,主要负责分数阶傅里叶域多抽样率滤波器理论、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通信信号处理等方向的研究。
所获奖励包括:
2002年-2004年获北京广播学院二等奖学金、国际精华三等奖学金;
2003年-2005年获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三好学生;
2003年9月获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北京市二等奖;
2006年12月获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第六届“世纪杯”科技竞赛二等奖(独立);
2007年5月获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五四学生科技奉献奖”;
2007年12月获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优秀研究生;
2008年1月以第一申请人身份获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A+级(最高)资助;
2008年9月获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学者”;
2010年11月获航天科工(CASIC)奖学金;
2014年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