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北理工57名毕业生放弃厚薪选择基层


原文标题:北理工57名毕业生放弃厚薪选择基层

原文链接:http://epaper.ynet.com/html/2019-06/24/content_331063.htm?div=-1

  临近毕业季,有这样一批大学生,放弃丰厚的薪酬、放弃大城市的繁华生活,选择扎根艰苦的基层、选择回归家乡,他们就是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的学生。今年,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有57名选调生将奔赴新疆、西藏、广西、陕西、甘肃等17个省区,开启人生新的篇章。北京青年报记者从该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获悉,近年来,该校选调生人数逐年上升。今年在部分省份招录结果未定的情况下,已经比去年增长了40%,是2016年的5.3倍,其中党员占7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北青报记者对这些毕业生进行了专访,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一个大学毕业生最好的选择。

  李博:放弃40万年薪致力于家乡发展

  青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简单,改变一群人的命运难!我想只有自己亲自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去,才能为家乡的发展做更多自己能做的事情。

  工科男博士、知名大学优势专业、从事前沿领域的研究、发表SCI检索论文1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对于即将获得博士学历学位的李博而言,凭借出色的表现和条件,待遇优厚、发展广阔的就业机会如过江之鲫。“第一个向我伸出橄榄枝的是东风日产,开出的年薪是30万,第二是个深圳的大族激光公司,年薪加起来有40万+……”然而,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位从广西农村一路走来的朴实小伙,却给出了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答案,放弃北上广深,回到家乡,选择从基层做起,哪怕所得的工资还抵不过读博的补助。

  这样的选择,对于在北理工求学10载的李博来说,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的人生决定。“一时的高薪,虽然可以改善我的生活,但是放眼人生,自己的价值怎么才能实现?”李博告诉北青报记者,以他去过的广西桂平为例,这里有“金田起义”等一批优质的旅游项目,但是在配套服务、基础设施和对外宣传上,还有很大改进空间,基层现状加上国家的大好形势,为他们这些大学生提供了最好的舞台。选择做选调生,李博并不盲目,大学期间,他不仅积极关注国家政策、家乡的发展改革情况,还通过社会实践深入基层调研,让自己的理想更加脚踏实地。

  虽然,李博在博士期间,就早已有了自己的打算,但是临近毕业他才向家人和朋友吐露了心声。不出预料,李博的决定面临的阻力不小。李博的家在广西农村,家中四个孩子,两个大学生,日子过得紧巴巴。懂事的李博,本科期间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并凭借出色的成绩,在国家和学校奖助学金的支持下,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成为家族第一个博士,被家人寄予厚望。“家人对我以后的路有过很多畅想,希望我可以财务自由、光耀门楣,但肯定不包括回乡从基层做起。”在面对来自家人和朋友的不解甚至阻力时,李博并没有动摇自己的想法,而是采取“分而攻之”,他与母亲谈、与兄弟姐妹谈,做工作、表决心、谈理想,“各个击破”,最终获得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孙璐:感动于《感动中国》扎根于基层建设

  青音:去基层工作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可以让我终生为之奋斗、倾注热情的事业。

  “决定去基层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好几晚都没睡着觉,当争取到高薪留北京工作的机会,说不心动那是骗人的。”宁夏选调生、北理工化学与化工学院硕士生孙璐在分享她的心路历程时说,那份初心让她坚定了这个选择。

  孙璐说,刚来北京上大学时,有人问她“在宁夏是否还要骑骆驼上学”,那时她就暗下决心,毕业后投身于家乡建设,用所学让家乡变得越来越好,也让更多人了解宁夏。在看2016年的《感动中国》时,大学生村官秦玥飞的事迹让她心中的这颗种子“生了根”,孙璐告诉北青报记者,秦玥飞是耶鲁大学经济学和政治学专业的高材生,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没有去跨国企业做白领,而是选择回祖国农村服务。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这样选择时,他说:“我必须得了解我自己国家的老百姓,了解他们生活当中有什么样的酸甜苦辣,才能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发挥更大的价值,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这个故事对孙璐的触动非常大,她也希望自己能像秦玥飞一样为人民做点有意义的事。

  转眼间,研究生学习生涯即将结束,当站在毕业这一人生的岔路口时,孙璐仍然坚守初心,放弃留北京的机会,选择去建设家乡的小山村。“当我想到选调生去基层服务的两年可能面临的就是农村艰苦的生活条件时,我心里一点都不害怕,反而会有一点小憧憬,”孙璐说,去基层工作,是她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实现个人价值最好的途径,她会珍惜这难得的机会,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对她来说,这将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可以让她奋斗终生、倾注热情的事业。

  王译正:怀揣外祖父的夙愿远赴边疆为国效力

  青音:我希望通过我的选择,让更多人看到95后的担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们不会辜负这个时代。

  从未去过西藏,不知道是否有高原反应,对藏语一窍不通,即将毕业的北理工宇航学院本科生王译正做出远赴西藏的决定时,他身边的所有人都表示不解。

  “这不是我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王译正告诉北青报记者。他出生在一个军人之家,外祖父、舅舅都是军人,家庭的熏陶让他从小就对“爱国”铭刻于心,“外祖父参加过淮海战役,小时候,我是听着外祖父的故事长大的”,王译正说,外祖父生前还有一个夙愿,就是作为一个军人,未能将青春的热血洒在祖国的边疆,为守候边疆做出贡献。

  从那时起,王译正就萌发了一个想法:有机会一定要去西藏,替外祖父完成夙愿。当得知通过西藏选调生面试时,这个戴着眼镜、外表斯文的男生笑了。虽然去西藏工作有很多未知,但他早就准备好了。但“父母在,不远游”,当提出这个想法时,首先反对的就是王译正的母亲。由于年龄不大,又是家里的独生子,他的母亲担心他去西藏“吃不消”。这个95后小伙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父母证明,他已经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请父母放心。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背后是当代大学生对家乡的朴素情怀,对国家的责任担当,还有在基层广阔天地中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