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载春秋,铸就辉煌“工科品牌”


——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纪实

【编者按】2020年,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学校将召开第十五次党代会,迎来建校80周年,“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第一步也将进入冲刺阶段,学校的发展正处于战略交汇期。在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砥砺奋进、辉煌北理”系列专题报道,全面展示学校事业发展成就,营造昂扬向上、激情进取的良好氛围,凝聚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矢志一流的磅礴力量。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摘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盛夏的北理工校园,一排排杨树郁郁葱葱,生机勃发。60年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蓬勃发展,一代又一代自控人挥洒青春与热血,贡献智慧与力量,在不懈的奋斗中书写着矢志报国的时代华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理工自控人在艰苦中创业。1953年起,应国家急需,先后建立了火炮射击指挥仪、火炮随动系统等6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专业,1960年合并成立自动控制系。

  改革开放以来,北理工自控人在奋发中图强,主研的“液压泵/发动机综合性能测试台”“中板轧机液压压下自动厚度控制系统”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创造了几十亿元经济效益。

  新世纪以来,北理工自控人在发展中创新。学科综合实力快速提升。2017年,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六十载峥嵘岁月,一甲子砥砺前行。自控人始终胸怀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扎根中国大地,瞄准世界一流,发挥独特优势,坚持创新发展,勇挑时代重担,蹄疾步稳打造辉煌“工科品牌”。

党建引领,驱动一流人才培养“红色引擎”

  “北理工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承载着我国重点行业的重大科研任务。学校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影响深远,北理工也因此培养了一批批品质过硬、业务过强的国家重点领域人才。”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原总设计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副总工程师徐克俊将军这样回忆学校的学习生活。自诞生以来,学科就始终服务于国家建设急需,注重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致力于培养行业领军领导人才。“我们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课程教学和研究生指导中,潜移默化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成才与祖国的发展同频共振”,教育部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宋春雷说。多年来,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价值引导、文化凝聚、精神感召为支点,传承北理工“红色基因”,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大志向、大格局、大胸怀,为学生成长发展打上了家国至上的鲜明底色。

  要建设一流学科,必须要有一流专业。学科依据“思想为重、学生为本、创新为先”指导思想,按照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技能培养与实践体验、专业实验与素养教育、专业实践与工程训练相融合的实践育人新模式。

  同时,学科还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优质教学平台,坚持“重实践、重设计、重融合、重创新”,培养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经过不懈努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专业建设成效逐步显现,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近五年,学科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学会)教学成果奖8项。

“Dream Chaser”战队斩获ICRA 2019 RoboMaster人工智能国际挑战赛总冠军

  “我们要做,就要以第一为目标去做!”这是北理工机器人“Dream Chaser”战队指导教师杨毅常常说的话。“我们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个上面,‘5+2’‘白+黑’,仿真、调试、测试……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实践,准确、稳定、智能地完成了机器人自主定位、目标识别与跟踪、路径规划、自主决策和协同控制等挑战性任务,独具创意的特色功能让机器人在比赛中屡占先机。”2019年5月,北理工斩获ICRA 2019 RoboMaster人工智能国际挑战赛总冠军。

  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学科还持续深化创新实践,打造了“旋转的陀螺”这一创新文化品牌,构建出螺旋递进的育人体系。学科搭建了“实验中心、培育基地、智‘绘’未来讲堂、社会实践、科创团队、创新竞赛”六大育人平台,推进“价值塑造、知识养成、能力提升”,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教学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推进、统筹落实。

  学科超过60%的学生在国内外科技创新竞赛中大显身手,年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超200人次。斩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2项在内的多项国家或国际级奖项。学科在创新成果、学生素养提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打造出具有学科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名片。

北京市教学名师、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者彭熙伟教授给本科生授课

  “彭老师为人随和,生活也很简单,白天他上完课,晚上骑着自行车赶到6号楼实验室继续工作……”学生王洪、毛尾这样分享老师彭熙伟的日常生活。坚守三尺讲台的彭熙伟教授,只是学科众多优秀教师的一个缩影,他们将“简单生活”挤出的时间奉献在工作中,用心用情指导学生。

  一流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们的倾情付出。学科坚持师德为先,注重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热情,营造崇德尚学、敬业育人的良好风尚。教授上讲台已经成为学科教学常态,高水平师资队伍投身一线教育教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深的学术见解,言传身教,育人育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夏元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王美玲,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孙健等教授都主讲着本科生课程。  

  学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在强国征程上踏石留印,从培养行业领域亟需人才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家原副主席曾庆红、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郝岩中将、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原总设计师徐克俊少将、美国国家工程院史建军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陈杰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树兴、南京理工大学校长付梦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曾毅、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义等为代表的一批领导领军人才。

  “面向未来,学院党委将传承好紧紧围绕人、培养人、发展人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一流人才培养的责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党委书记王美玲说道。

矢志创新,为一流发展提供原动力

学科在火力与指挥控制、惯性导航与组合导航、多智能体协同与控制、运动驱动与控制等领域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

  2015年1月,人民大会堂,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方向学科带头人陈杰教授作为获奖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由其牵头的“分布式协同控制的混合智能优化与稳定性”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分布式协同控制是国际学术前沿问题。此外,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我也愈发认识到多系统协同的重要性。复杂动态条件下的分布式协调规划与合作行为控制是实现有效协同的关键科学问题,只有通过多系统的协同制造、协同工作,才能实现生产力和工作效能的跨越式提升。”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这样介绍他的研究成果。该成果得到了国际知名学者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从系统与控制理论角度促进了协同控制研究的发展”。

  近年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科始终围绕前沿,攻坚克难,矢志创新,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在多智能体协同优化与控制、高动态运动体制导与控制、无人平台自主导航等方面取得原始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8项,省部级奖39项,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原、寒区、热区……为保质保量完成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团队没有寒暑假,加班加点,在各种严酷条件下的外场中开展试验,每一份成果每一个产品都建立在辛勤劳动基础上。”导航、制导与控制方向学科带头人付梦印教授谈道。丰硕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学科老师们夜以继日的奋斗和努力。学科还有一大批默默坚守、无私奉献教师们,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

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同时,学科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瞄准工业智能化发展方向,聚焦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短板,积极开展重点项目研发。2017年以来,以牵头单位获批“大数据中心智能管理与平台”“国家科学化训练基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老年、残障特殊人群健康服务与远程健康监测关键技术及重要标准研究”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1项,助力冬季项目运动训练与比赛关键技术突破,为北京冬奥会提供科技支撑,在大数据、智慧医疗等领域促进我国产业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一流科研成果的产出离不开一流科研平台。学科以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技术前沿发展为牵引,做强特色优势,一系列高端平台强力支撑学科发展,形成了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引领,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多层次、多类型科研创新平台体系,为控制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提供了重要基地,充分彰显了学科建设的硬实力。

海纳百川,汇聚一流人才队伍

  “我感到十分荣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获得了中国政府友谊奖,我非常感谢学校、学院对我一如既往的支持,我将继续发挥日中学术交流的桥梁作用,为促进两国间学术友好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学科全职引进的日籍专家广田熏教授在获得2019年中国政府友谊奖后动情地说。

  学科重视国际化队伍建设,汇聚了一支由IEEE Fellow、IFAC Fellow领衔的高水平国际学术队伍,联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国际合作项目3项。连续8年成功举办协同控制与多智能体系统学术研讨会,极大地推动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此外,学科依托强大的海外学术合作团队,建立了多个国际联合学术机构,形成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的立体支撑。

“地面无人移动平台运动控制与导航技术研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通过验收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关键在人。努力打造一支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业务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自动化学院院长夏元清介绍道。

  “我是北理工自动控制系2004级本科生,本科毕业后,学校支持我到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攻读博士并到美国哈佛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之后,我回到母校工作,学校、学院在科研启动经费、博士生名额、科研条件上等方面给予我充分保障。”在2019年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特立青年学者论坛上,史大威教授分享着在北理工的求学和从教经历,以及学校给予像他一样的青年人才的支持保障。

  青年学者是学科持续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学科通过同体互助、项目带动、梳理提升等有效方式,帮助青年教师解决问题,有效保障了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建立多元多层次的沟通交流平台,助力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快速启动;组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开展“传帮带”,解决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的困难和困惑。“学院邀请国内控制领域知名专家在教育教学方面给予宝贵建议,申请项目时,组织学科带头人帮我逐字逐句修改凝练,感谢学院给我的指导和帮助,传帮带的良好氛围让我进步飞快”,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曾祥远老师说。

2017年,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陈杰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爱才、敬才、育才,学科人才集聚效应不断凸显,团队建设亮点纷呈,头雁效应充分显现,师资力量不断增强。目前,学科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3个、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型创新教学团队1个。近五年,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引育各类青年人才20余人。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北理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新中国的旗帜下诞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发展,也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进。“双一流”建设蓝图已经绘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将继续砥砺前行,写就北理工工科辉煌;追求卓越,向世界一流学科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