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味道”,让大学英语华丽变“金课”


——【人才培养系列报道】北理工学术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纪实

  

  

  团队老师在集体备课

  “到了研究生阶段,我发现自己阅读英文文献的效率还不错,撰写英文学术论文也得心应手,做全英文的课题汇报交流也比较流畅,回想起来,我们大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上的‘与众不同’的大学英语,对我现在的研究生学习研究很有帮助!” 已经是一名研究生的徐特立英才班2013级学生张海鸣,每每在学习中使用英文开展研究学习,总不免想起几年前自己上过的全新模式的“大学英语”。而张海鸣和他的小伙伴们正是北理工“学术用途英语”的首批授课对象。

  5年时光,在北理工,大学英语这门大学中最常见的课程,从“通用”转向“学术用途”,华丽变身,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成为一门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让学生受益匪浅,为培养一流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从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转变,发生在国家大学英语改革大背景下,是全体外语人的集体智慧和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们的团队走在了前面。努力要把英语教学变成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助推剂,这样的教改,学院必须不遗余力地支持!”学院党委书记杨晖代表学院领导班子明确表态。为支持课程改革学院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想办法从现有的办学资源中挖潜优化,为教改团队提供专门的场地和资金保障,成立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中心,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提供出国深造机会,并在职称评聘、教学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与倾斜。学院党委通过加强系务会建设,鼓励支持大英党支部成员在团队中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并通过支部间的研讨交流,将教改成果深入推广,辐射全院。

  在这创新探索的背后,外国语学院叶云屏教授及教学团队,用不懈的奋斗,写下了北理工人建功立业新时代的精彩一笔。2017年,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下的学术用途英语课程建设”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为大学英语插上“学术”的翅膀

  “我承担一个班的课程并不能解决问题。英语课程需要大改!”

  2013年3月,学校要为即将招生的“徐特立英才班”重新设计“本硕博连读贯通培养模式”下的英语课程,使之符合拔尖创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选择任课教师一时不尽如人意,当外国语学院的领导找到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点专门用途英语研究方向负责人叶云屏教授的时候,她给出了上面这句掷地有声的答案。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和人才培养标准的不断提升,大学生群体对于英语学习的需求,早已不是停留在日常生活交流层次上,能够熟练的使用英语进行研究学习,是世界一流人才的必备能力。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在课程设置、管理模式、教学方向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这也成为国内大学英语教学之惑。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学术用途英语领域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之一,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外国语学院叶云屏教授带领教学团队,用一场历时五年的“大学英语之变”,推动大学英语从“通用”到“学术”,为培养一流人才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通用英语主要是指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使用的英语,而不是在专业领域或学术情境下使用的英语,其内容与学术研究和专业学习无关,体裁、修辞结构和表达形式不一定符合国际规范,这是通用英语最明显的局限性。而学术英语听说读写的内容都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叶云屏是这样谈及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的区别的。 

  正是为英语插上“学术”的翅膀,北理工的英语课堂悄然发生变化。“以阅读为例,通用英语教学材料注重趣味性、通俗性和可读性,如名人轶事、散文杂谈、报刊文章、名胜古迹、小说节选等,文章长度最好在一千字以内,以便老师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逐字逐句把文章给学生解释清楚。而学术英语都是挑选具备学术英语特点的真实材料作为教学材料,最典型的材料是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师张剑这样介绍道。

  

  学生在小组讨论阅读材料

  除了重视利用专业文献作为教学内容外,北理工学术用途英语教学还在课堂上采用小组活动和“同伴辅导”教学方式,强化课堂的互动性,将发展交际能力的原则贯穿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外国语学院闫鹏飞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实例:“为了让学生掌握‘Problem-solution’(解决问题)这一宏观结构模式或思维图式,我们选择能源危机这一专业领域作为教学内容,在学生阅读一篇数千字专业文章前,我们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思考解决能源问题的途径,每当学生提出一种解决方案,教师就引导他们分析其中的缺点,让学生再提出另一个解决方案,如此反复,直到提出一个最佳解决方案。当然,这些讨论和交流都是全英文的。”

  除此之外,北理工的学术用途英语课程,也转变了考核理念,突出以考促学,考试内容涵盖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既有平时测验,也有期末考试,将过程评估和终结评估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并要求学生将课程所学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严格而科学的考核,让学生们体会到从“不轻松,痛并快乐着”到“收获颇多”。

  2013级徐特立学院学生丰致鹏对考核作业中的英语大作文写作感受深刻:“我们写作训练贯穿了整个学期,在结合自己的专业,学写文献的system(体系)与process(过程)部分时,我需要用尽可能准确的词汇去描述‘基于扩频通信技术的无线电测距过程’,这让我钻研了半天,表达测距过程的专业英文词汇非常多,需要反复查词典,而且科学过程除了用英文描述清楚,还得让读者能理解,所以我仿照书上进行了比喻,比如书上是把current(电流) 比作liquid(液体),我就把signal(信号)比作traveler(旅行者),从而能够比较形象地解释科学的过程。”

  从2013到2018,五年间,一场打破思维定势,采用以“用途”为导向的“学术用途英语”使得北理工的英语教学实现了六个转变:从“通用”到“学术用途”;从“英语知识学习与应试”到“用英语读写专业文献和学术交流”;从“词、句层面”到“语篇、语类层面”;从“简易读物”到“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真实学术语篇”;从“教师讲授、学生学习”到“教师引导、学生实践”;从“以考试为主”到“综合多种评价方法”。

  2016年11月,由“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认为北理工学术用途英语课程“理念新颖,实施科学,在全国同类教改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

  
学术用途英语改革,不是“精彩瞬间”

学术用途英语教材

  从“通用”到“学术”的变革,并不是一两堂课上的精彩瞬间,北理工的学术用途英语教学改革是一次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我们经过了十几年的研究和准备,心里有了路线图,等机会出现时,可以说课程设计几乎是一气呵成的!”在叶云屏教授心中,学术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精心构思和设计,确保教学目标的循序渐进和教材的体系化建设。

  北理工学术用途英语课程一共16个学分,学生在大学前四个学期完成四个阶段的学习。“课程第一学期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英语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的转变,材料多为科技新闻报道;第二学期则加大真实语料的输入,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长文章的恐惧心理,教学重点是语篇层面,阅读材料多为热门科技领域的通俗化学术文章;第三学期引入专业基础课程原版教材章节、专著和技术报告;第四学期则开展与学术能力紧密相关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学习学术论文写作的研究语类,撰写立项申请书、研究计划、实验报告等。”外国语学院沈莉霞老师介绍道。

  建设学术用途英语的教学体系,教材编写是关键。叶云屏教授带领团队也把教材建设作为教改的突破口,并且充分坚持“相关性、真实性、典型性”原则。“我们编写的教材,完全突出的是学术用途,编写的文章不仅与学校专业特色密切结合,还积极采用原版期刊文章、原版报告、论文和教材,必须呈现学生需要掌握的、各种学术语篇中常用语言的各层面特征。”外国语学院杨敏老师如是说。

  除了“三原则”外,每一堂课的教学材料,必须具备该堂课教学目标中有关学术英语的特点,同时能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外国语学院张剑老师介绍说:“为了强化训练文献综述阅读与写作技能,教材编写就要选择文献综述语言特征最为明显的文章。但在专业内容上还要考虑低年级学生接受程度。为此,我们浏览了ScienceDirect.com上的数十种期刊,阅读了Exploring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 to Engineering and Design(《工程与设计导论》),Engineering Fundamentals: An Introduction to Engineering(《工程原理》),Automotive Engineering: Powertrain, Chassis System and Vehicle Body(《车辆工程》)等英语原版教材与专著,经过数十次筛选,才选出了理想的材料。另外,为了寻找讲述研究课题音像资料,我们从BBC和VOA的节目中大海捞针,找到专门采访科学家的节目。可以说每一个词句的筛选,背后都凝结着课题组教师反复的思考和无数次修修改改的心血。”

  从2013年到2016年,团队编写了与课程体系紧密配套的《理工专业通用学术英语》系列教材,包括基础篇、提升篇、拓展篇和应用篇共计230万字,还编辑讲座、讲课、报告、访谈和科技新闻等配套教学音像材料4套。

  值得一提的是,学术通途英语在课程建设中,还将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育融入其中,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思政的要求。“我在第一个学期,给学生设计了一整个单元的课程,讨论‘成功的科技工作者具备哪些素质’‘为什么科学研究中诚信最为重要’‘科学伦理是什么’……这样不仅将学术英语教育与学术素养、学术品德教育融为一体,也让学生从对语言层面的关注转移到对内容的关注。” 外国语学院张剑老师继续补充介绍道。

  2013级徐特立学院张滋林对此颇有感触:“我们的阅读材料内容发人深省、触动心弦,阅读后我们更加对科学研究怀有严谨和敬畏之心,并且在每一次的写作中,老师都强调学术诚信,这让我们不仅获得了语言层面的提高,更是在品德方面,有了进一步思想的升华。”

  
白手起家,建功立业形成“向心力”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就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北理工学术用途英语课程改革取得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一群奋斗的北理工人,他们聚焦一流人才培养,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2012年11月19日,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召开人才培养工作大会,制定了《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2013年4月,学校正式启动实施“明精计划”,并成立“徐特立学院”,当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徐特立英才班”,学校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必须要按照拔尖创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计。设计全新的课程,时间紧任务重,应者寥寥。当学院分管领导联系到叶云屏时,才有了那句“课程需要大改”的“意外”回答。

  “虽然,我入校后就进入英语专业教研室工作,但我很了解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1987年,叶云屏硕士毕业分配到北理工工作,成为外语系第一个有硕士学位的英语教师。“当时,很多理工科的研究生,请我给他们的英语论文挑挑语言上的问题,我发现这些论文里的英文表达大多比较‘弱’。”正是从那时起,叶云屏就立足北理工,将科技英语文体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后来又拓展为专门用途英语和学术用途英语,她也成为了国内最早从事该领域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之一。2011年,她建立的“专门用途英语”研究方向,也使北理工成为国内最早有该研究方向的学校之一。经过长期的耕耘,叶云屏繁重教学任务之余,每年平均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到3篇,部分成为热点论文,她也受邀担任“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2012年6月,叶云屏还申请参加了美国俄勒冈大学语言研究所主办的专门用途英语最佳实践培训项目,两个半月时间,她与国外同领域专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这也让叶云屏对学术用途英语课程建设有了清晰的思路。2013年,徐特立英才班英语课程建设任务,给了叶云屏一个将理想变为现实的好机会。

  面对挑战,叶云屏一切从零开始。没有教学大纲,没有合适教材,更没有师资队伍,学术用途英语教学团队最初的几位成员除了学院专门用途英语研究方向的几位研究生导师外,就主要是承担徐特立英才班英语教学任务的八位老师。后来,由于课程教学效果良好,2015年,教务处又将该课程在宇航、机械、信息和自动化四个学院的全体新生中推广,一时间,教学力量捉襟见肘,迫切需要更多的教师加入其中。

  令人感动的是,本来已准备提前退休的周兰、吴业军两位老师,闻讯后决定推迟退休,留下来迎接新挑战,为青年教师的业务转型树立了好榜样。目前,学术用途英语的教师队伍已经逐渐增加到30多名。

  谈及为何要加入学术用途英语教学团队,教师杨敏说:“2012年,我在美国的波士顿地区访学,在向一些中国留学生了解情况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国内的大学英语对他们在国外研究学习帮助不大,这让我很惭愧,但也让我思考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达到其从事学术研究所需要的英语水平。回国后,正好遇到学校启动‘明精计划’,我就积极加入了学术英语教学团队。作为团队的首批成员,我参与了全部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在叶老师的指导下,不仅提高了自身教学水平,也找到了工作定位和职业发展方向。”

  如今,这支队伍仍在不断茁壮成长。“我们遴选骨干,通过参加国内外研修班和学术会议、组织专题研讨、集体编写讲义、设计教学活动、集体备课、全程听课等方式培养青年骨干。同时成立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中心,扩大和培养教师队伍,通过专题讲座、校内外强化培训、定期研讨等方式,使30多名大学英语教师成功实现向学术英语教学的转型。很多青年教师有了明确的教学研究方向,获得出国深造机会或教学科研立项,或在教学比赛中脱颖而出。”叶云屏自豪地介绍道。作为团队主要成员的闫鹏飞,就获得了“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迪文优秀教师奖”一等奖。

  对教书育人的执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用奋斗写下北理工人新时代建功立业的精彩华章。大学英语,这门最普通不过的大学课程,在北理工“插上了学术的翅膀”,振翅高飞,成为一门服务一流人才培养的“金课”,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