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同向同行


——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思想政治工作侧记

【编者按】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2020年9月,学校成功举办了建校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近期,学校将召开第十五次党代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之际,为全面展示学校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办学成就,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砥砺奋进、辉煌北理”系列专题报道,营造昂扬向上、激情进取的良好氛围,凝聚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矢志一流的磅礴力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辩证关系的这一重要论述,掷地有声、意蕴深远。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北理工自1940年在延安创校以来,坚持传承徐特立先生提出的“德育为首”教育思想,将培育又红又专人才的办学特色延续至今。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北理工党委着力建强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深入实施以“育人”为中心的综合改革,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加速贯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崇尚真理的学术生态、和谐美丽的宜学生态加速构建。“人人讲育人、事事为育人、处处有育人”的校园氛围,展现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北理工答卷”。

新思政观引领,聚焦育人“齐抓共管”

微信图片_20210126164524.jpg

2020年9月,学校召开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暨“三全育人”工作推进会。

“43岁的物理学院青年教师王菲‘破格’了!”2019年7月,物理学院青年教师、北京市首届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王菲,凭借其出色的课堂教学活动及丰硕的教学成果晋升为教授。这次晋升,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不再“一把尺子量所有人”,转向“多元评价”。近年来,北理工党委回应师生期待,以教师评价机制改革为杠杆,撬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常态化落实,为教师安心教书、潜心育人提供制度支撑和激励保障。这正是学校党委在新思政观引领下做出的一项改革尝试。

新思政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突出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倡导把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北理工党委从新思政观出发,全面总结梳理学校建校以来一贯重视抓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召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先后出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推进计划(2018-2020)》《关于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实施方案》,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一张蓝图干到底,分步骤、分层次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结合已有的‘致信’全系列学生发展支持计划等特色思政工作亮点,统筹优势资源,构建同心圆育人工作格局。”在2020年9月召开的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推进会上,信息与电子学院党委书记薛正辉讲述了学院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特色经验。

20180910085326537334.jpg

2018年以来,北理工党委为进一步构建协同育人格局,探索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改革试验区,在6个学院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培育7个“教师思政工作室”,选树34个工作品牌和创新项目,建设“三全导师”工作队伍,探索建立微观层面可转化、有操作性的一体化育人模式。到今天,对北理工教师来说,“三全育人”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切工作为育人”的生动氛围和具体实践。

“从教近二十年,从没因为出差调过一次课。”这是自动化学院教师王向周的教书育人写照。“有时赶上科研任务需要临时出差,上课的前一天,我就坐飞机回来上课,上完课,再飞回去。这些年没少‘打飞的’。”他笑谈道。

在北理工,像王向周一样默默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的“人师”还有很多。近年来,学校党委紧抓教师队伍建设,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设立“懋恂终身成就奖”,完善教师荣誉体系……在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信息安全与对抗教师团队、“全国模范教师”薛庆、“北京市师德先锋”王涌天等一批教师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带动下,教师队伍践行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把教书育人的使命职责书写在诺言里,落实在行动中。

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两个标准”成为北理工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方法论依据,也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供需矛盾加大和经济下行三重压力,北理工毕业生全员就业率较往年却稳中有增。到国家重点行业领域和世界500强企业就业人数占比稳定增长,到基层就业人数明显增加。投身祖国最需要的行业和领域建功立业,已成为北理工人前赴后继以青春服务国家的生动写照。

理想信念铸魂,人才培养“德育为先”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习近平总书记以“钙”为形象比喻,强调理想信念教育对于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为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行动指引。

北理工党委在谋篇布局搭建育人“四梁八柱”的同时,始终牢牢把握理想信念教育“总开关”“制高点”,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引导师生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

2a53e8ef37c042dbba8ab08d16c4381c.jpg

2020年10月26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隆重举行。学校党委第一时间组织师生收听收看,通过中心组领学、党团支部联学、专题培训导学、思政课师生共学、线上线下自学等方式将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发展、加速推进“双一流”建设结合起来,带领师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一时间,话公报、谈体会、论思想、见行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系统观念、双循环等成为师生热议的词汇。

“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近年来,北理工从价值观的内在发展逻辑和生成规律出发,着眼于青年群体特点和成长规律,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塑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勤学、修德、明辨、笃实,逐渐内化为青年学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义勇军进行曲》回荡在天安门广场时,骄傲和自豪充斥在心间,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灵与情感的震撼。”回忆起2019年10月1日当天,5058名北理工师生在天安门广场光荣接受党和人民检阅时的场景,北理工外国语学院学生史铮不禁热泪盈眶。

在这次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北理工参与人数创造了建校以来历次国庆活动之“最”,也在北理工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学校党委将组织学生深度参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作为长期以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检验,打造了一堂全方位、沉浸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大课。

自2018年以来,北理工党委坚持每年在全校开展“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构建了抓在经常、融入日常、贯穿全年的思想引领长效机制。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名字,一份信仰、一腔赤诚、一种担当……每年覆盖900多个团支部、2万余名青年学生,随着主题教育活动在北理工如火如荼地开展,“时代新人”的名字在北理工青年中愈发响亮。“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荣获第六届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特等奖。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在涵养品德修养上下真功夫,更要在锤炼使命担当上见真行动,不断强化“知情意信行”相统一。

20200609024714575780.jpg

2019年,学校把曾经烙印在一代代北理工青年骨干记忆中的“北戴河干训”,迁移到了学校定点帮扶的山西省方山县。

怎样锤炼青年学生的使命责任担当?“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鲜明体现中国国情的农村去!”2019年暑期,北理工党委把学校有40年传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项目——北戴河暑期学生骨干培训迁移到了山西省方山县,一个在北理工定点帮扶下刚刚脱贫摘帽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把田间地头、扶贫车间作课堂,请老乡农户、一线干部当老师,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加深对国情社情民情的所感,心灵受触动、使命在迸发。

“毕业后我要返回家乡、建设家乡,为改变农村面貌作贡献”,在小组交流讨论中,一位学员这样讲道。近年来,从推出“小康路上看中国”公开课,到组织扶贫专项实践团队“心”走在扶贫攻坚的第一线,北理工党委坚持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统一,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结合,建立校企、校地协同的校外实践育人基地200余个,把祖国广袤大地作为学生成长锻炼的最好平台,引导学生在躬行实践的过程中立鸿鹄志,做奋斗者。2020年,超过1500支实践团队、10000名师生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开展社会实践,伴着习近平总书记“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的殷切嘱托,经风雨、见世面、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学生们也在更直观地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13.5小时“云直播”,32个节目制作,220万人观看,“寻宝校史馆”“老坦克漫游记”“实验室故事”……一个个作品言之有情、言之有物……2020年9月19日,在北理工校庆日,这场网络思想盛宴为海内外北理工人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人在哪儿,阵地就在哪儿。近年来,随着“网生代”步入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三尺讲台”到“联网上线”的空间转变势在必行。鉴于此,北理工党委充分把握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现实要求,加速推动传统育人平台与网络平台交互融合。完善学校官方微信号、北理工思政理论网、北理工微理论等融媒体矩阵,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组织师生创作原创音乐、短文、画作、短视频、H5等优秀作品,推出疫情防控专题“思政领航课”、青年战疫“精品微团课”,用一个个别出心裁、倾注心血的特殊教育形式传递昂扬奋进故事。

2020年,学校党委深化网上网下一体的主流舆论引导格局,新开通学习强国、今日头条和快手官方号,官方新媒体矩阵粉丝数增长70%;官微阅读量742万次,产生16篇“10万+”推送……线上线下互通共享、走进师生入脑入心,学校多层次、立体化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和育人场域不断拓展。

教学科研攻坚,价值塑造“如盐在肴”

整体推进,才能统筹协调,把握工作大局;重点突破,才能以点带面,激发改革动力。北理工党委在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面向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组织育人等“十育人”领域,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把课堂育人和科研育人阵地作为主渠道主阵地来建设,以点带面带动老师们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课程育人和各类育人的相互配合问题。

1122055565_15123741868891n.jpg

“小鬼,快跟上,别掉队。”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杨文倩正在小心翼翼地和“红军战友”攀爬雪山的悬崖峭壁,“老班长”的声音时不时地从耳边传来。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陆续从她身边走过,回头看,除了漫天飞雪,还有万丈悬崖。杨文倩戴着VR眼镜,和“红军战士”一起走在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漫漫征途中。这并不是科技馆的VR体验活动,而是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智慧教室中的一节日常思政课。

“这样的思政课非常生动有趣。在虚拟现实技术中,全身的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体验、接纳知识,我仿佛穿越回了过雪山的那一刻,新媒体新技术让书本上的内容更加生动鲜活了。”杨文倩分享道。

近年来,北理工党委不断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依托入选北京市首批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契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培育,以建强学科赋能课程提质,以新媒体技术优化课程体验,让立德树人关键课程“活起来”“强起来”。VR技术用于思政课改革创新情况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闻联播、新华社等社会媒体纷纷关注。

“课程思政怎么上才能‘如盐化水’,而不是‘米中掺沙’?”这是摆在不少老师面前的难题。对这个问题,《流体传动与控制基础》课教师彭熙伟教授有独到的“彭氏秘方”。

“液压传动技术对打造护国重器至关重要,一大批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将全部精力投入在应用研发中,解决了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问题,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奉献了毕生力量。”课堂上,彭熙伟结合新中国科技发展史、北理工校史校情讲专业沿革,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布局谈实际应用,聚焦国计民生社会发展论技术革新。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品德修养、前辈榜样有机融入课堂讲授、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达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既要体现思想性,彰显育人目标,又要贴近学生、形成生动表达。2020年春季学期,受疫情影响,学校决定开展网络授课。数学与统计学院《工科数学分析》教师闫晓霞给学生写了“课前一封信”,“人生处处微积分,万物皆可傅里叶。让我们一起默默耕耘,共克时艰!纵使相逢于江城夜雨时,必将收获在春暖花开日。“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贴’着学生的需求进行思政教育,才是教书育人的最好注脚。”闫晓霞说。

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开展“求是讲坛”“鸿鹄学堂”,通过名师引领、朋辈交流、咨询督导等方式促进教学能力提升……近年来,学校党委紧紧聚焦课堂主渠道主阵地建设,让所有教师、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更加契合学生特点特征,协同育人效应愈发彰显。

课堂上乐教善教、循循善诱,科研中名师垂范、催人向学。育人化人融入在北理工“大先生”们的一言一行中。

20200401150428006516.jpg

北理工“飞鹰队“在2020年穆罕穆德·本·扎耶德国际机器人挑战赛中成功卫冕

“他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选择,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每一次转身,都始终朝向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奉献了毕生的聪明才智。”著名飞行器专家、北理工教授祁载康“四次选择”的故事,是宇航学院无人飞行器自主控制研究所实验室成员的“入门第一课”。

“祁载康教授的报国追求和感人事迹,是我们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鲜活素材和经典案例。”作为土生土长的“老北理工人”,研究所预聘助理研究员宋韬老师深有感触。传承祁老精神,用代代相传“国之大者”的科研品格感染教育学生,该研究所把握住学生理想信念“总开关”,坚持用切中要害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报国内生动力。近年来,该研究所立足“本硕博贯通”,培养航空航天领域未来领军人才,打造的北理工“飞鹰队”育人品牌捷报频传——继2017年在穆罕穆德·本·扎耶德国际机器人挑战赛夺冠之后,2020年再次成功卫冕。

在北理工科研育人的“大氛围”中,这样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小环境”并不是个案。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构建科研育人长效机制,坚持“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能力”三位一体,构建高水平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尤其突出学校红色基因的铸魂育人作用、“大科研”的引领带动作用、雄厚办学资源的反哺支持作用。学校的思想政治优势、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平台优势持续转化为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的育人优势。学生团队科创报国热情高涨,屡屡在国内外高水平赛事夺魁夺杯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北理工现象”在全国高校产生广泛影响。

所有工作都要为人才培养服务。在北理工,这个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从课上课下,到网上网下,从校内到校外,目标围绕育人汇、资源围绕育人配,北理工党委从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出发,推进校内外、多维度育人资源深度融汇,“育人”的合力紧紧拧成了一股绳。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蒿松劲退千寻。

“十四五”开局,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瞄准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北理工一流人才培养迎来又一个充满希望的五年。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北理工党委将不断完善贯通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凝心聚力打造立德树人新高地!